10月27日,记者从浙江省农科院获悉,该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生物学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科研人员,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水稻模式体系为研究对象,就该病毒的生存机制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突破。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又称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2号,感染这一病毒的水稻病株,顾名思义会显著矮缩,茎部韧皮部增生形成大量瘤状结构,导致结实率低甚至不抽穗,产量损失严重。黑条矮缩病具有发生广泛、危害严重、防控难等特性,自2020年以来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SRBSDV等病毒韧皮部限制性机制模型。
“SRBSDV属于呼肠孤病毒,呼肠孤病毒是一类双链RNA病毒,该类病毒感染农作物后,通常生活在植物韧皮部组织内部,并诱发韧皮部病变增生。这种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初次报道以来,其机制就一直是个谜团。”该论文通讯作者、浙江省农科院张恒木研究员说,在对黑条矮缩病毒的前期研究中,团队发现新型细胞间通道——FL通道,可在促进SRBSDV等植物呼肠孤病毒的细胞间运动过程中发挥作用。
SRBSDV诱导水稻茎部增生成瘤。
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分子生物学以及一系列显微影像学技术解析FL通道结构特征,获得其介导大尺寸病毒粒子细胞间运动的关键证据。研究发现,SRBSDV会诱导筛管细胞大量增生,形成筛管细胞区域,该区域富集FL通道,使得病毒在区域内部畅行;缺乏FL通道的细胞层,相当于在筛管细胞区域外有一堵墙,从而使得SRBSDV病毒被限制在韧皮部内部生存。
张恒木研究员说,基于此次发现的内容,团队提出了FL通道结构与功能模型,首次系统阐释黑条矮缩病毒等同类植物病毒的韧皮部限制性机制,可为开发相关病害的新型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科研人员供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