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构造物理》。
全球海底已知的海山数量高达43454座,它们分别位于洋中脊、板内和岛弧区三种地质构造背景中,代表了不同的岩浆来源和演化过程。珍贝-黄岩海山链是南海东部次海盆停止扩张(15.5 Ma)之后岩浆沿着构造薄弱带上涌而形成,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板内热点海山,但其所处构造位置与洋中脊海山相似,因此它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论。
?
下地壳平均速度与地壳厚度关系图。受访者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贺恩远表示,研究人员对2011年在该区域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通过走时模拟获得了14条海山链南北向二维深部速度剖面,研究发现珍贝和黄岩海山的喷出/侵入比值均接近3,且顶部存在巨厚低速体,表明岩浆主要以喷出作用为主。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海山的平均岩浆通量(~0.03 m3/s )远小于板内热点海山(> 0.6 m3/s),地壳厚度与速度的弱相关性则进一步指示了海山与高温相关的板内热点关系较小。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明辉表示,该研究成果为海山的量化评估提供范本,对于进一步认识南海广泛存在的扩张期后岩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301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