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质资源、创新品种作为推动水稻生物育种创新的关键核心,通过科技与产业化双轮驱动,提高黑龙江水稻产业整体效益及农业综合竞争力。”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是他今年准备上会提交的议案内容。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优质粳稻主产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重要指示的战略核心区域。作为该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聂守军对此有着深刻领悟:“科学家要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感,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农业科学家尤其如此。我们的双肩一头担着党和政府的殷切嘱托,一头担着人民群众的深切厚望。”
在他看来,应紧扣国家大力开展种业振兴的要求,不断加强现代生物育种对水稻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支撑,打破技术壁垒与瓶颈,以突破性优良品种的选育与转化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攥紧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为实现这个目标,聂守军不断进行科研探索与产业实践。他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绥粳18,实现了优质、多抗、香型等多个优良性状的累加,一经审定即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截至目前已累计转化4200余万元,通过科企合作推广应用,2017年、2018年全国推广面积第一,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香稻品种,为全面提升龙江稻米品质作出较大贡献。
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聂守军备受鼓舞,为此,他经常深入农村、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种子企业、加工企业等基层调研,以实现成果高水平创新与转化为目标,组织水稻专家积极申报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力求用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满足人民对优质稻米的需求,提高市场优势,推动寒地水稻三产融合。
“科学研究永远在路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聂守军说,“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发力,不断寻找新的粮食增产突破口,大力开展优质耐盐碱水稻选育,使盐碱地这一后备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盐碱地约为3000余万亩,65%以上可种植水稻,如利用得当,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自承担国家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来,围绕寒地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盐碱地改良、耐盐碱水稻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