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光伏装机成本大幅降低和落实双碳战略的需要,农业光伏越来越凸显推广应用价值。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农业光伏装机规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指出,由于产业化水平不高,光伏和农业尚未有效结合,发展还存在瓶颈。
?
赵皖平 受访者供图
主要表现为:一是与农业种植脱节,“非农化”现象严重;二是缺乏统一标准,建设规范尺度不一;三是前期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四是高端技术遭遇瓶颈,系统核心技术亟待攻克。
我国光伏技术、产能和市场应用都高居全球首位,近年在先进的光伏农业系统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我国农业电气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农业光伏模式将在不改变耕地性质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对化石燃料依赖,解决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建设光伏系统用地紧张的问题,缓解目前光伏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就近难以消纳等问题,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赵皖平建议,要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把我国在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放大。结合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与光伏产业技术的实际水平,切实加强光谱分离技术、植物光合模型测算、农艺与光伏融合交叉等科技攻关,提前谋划布局新一代农业光伏核心技术。
其次,要加快研究示范集成,通过地理、技术和经济潜力充分研判该地区的实际太阳能潜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建设光伏农业设施前,应结合其基础设施特点,找到合适的种养品种、种养技术后再进行示范推广建设。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及时总结光伏电站设计、建设、运营最佳模式,达到农光互补的良性互动。
此外,要注重全程机械化的契合,光伏板的安装间隙及架设高度充分考虑大型农机作业。不造成机械化作业时的重大限制,也需考虑到光伏板对农用无人机植保作用的影响限制。由于安装高度直接影响架设成本,建议在可跟踪、可拆卸光伏板立柱或可折叠光伏板技术上进一步探索,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光照需求与空间需求,大中型农机可以进场作业。
最后,要推动相关标准陆续出台,引导农业光伏从传统农业加传统光伏向包含光照科学管理内涵的现代农业过渡提升。欧洲、韩国、日本农业光伏推广已经开始标准化,招标时就对相关农作物产出提出一定的要求,上网电价也由适当提高,不仅可以避免农业光伏项目偏重光伏发电,忽视农业生产的现象,还有力的支持光伏装机容量的提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