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耕中 郭宇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22 22:04:11
选择字号:
弟子追忆汪应洛院士:壮阔人生中的大我境界

 

7月11日晚22:39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管理教育家,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先生与世长辞。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和众多全国和全球各地的院友校友都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汪应洛先生病重期间,每逢有人去看望,先生念叨的还是管理学院的学科发展乃至国家的使命,直到最后弥留之际,先生似乎想对大家讲些什么,师母在耳边轻唤“学院都好着呢,大家都努力呢,你放心吧”。先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献给了中国管理学教育事业。

汪应洛院士  西安交大供图

汪应洛先生自1948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后被选拔成为哈工大的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研究生。1955年获得硕士学位回交大任教,1958年8月暑假期间,汪应洛先生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带领全家义无反顾地随同机械制造系四年级学生及电力工程系留在上海的学生全部迁来西安,担任机械系副主任,无怨无悔地投身创建西安交通大学。

在院系调整的背景下,先生最初在机械学院的生产组织教研室工作。1961年,先生与李怀祖等其他前辈老师编写了《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教材,为机械工业部等当时的国家部委建立了课题研究合作机制。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先生敏锐发现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对经济社会系统发展和管理实践产生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推动系统工程与企业管理的融合。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先生当年冬天在西安交大召集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五所高校的机械自动化专业负责同志开会,既是研讨也是动员,达成共识。

第二年,包括这5所高校在内的11所国内高校陆续开办系统工程研究所,以系统工程的旗帜开展面向企业管理的教学培训。西安交大被称作工程师的摇篮,汪应洛在国内率先提出在工程师中培养管理人才的办学思路,为各高校管理学院恢复建制拉开了篇章。

在困难的条件下,先生坚守生产组织管理的科研和教学,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作为学术领军人物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从系统工程到管理工程、工业工程,再到管理科学与工程,通过管理工交叉融合,推动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教育发展道路。

汪应洛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到中央部委更高的岗位工作,但他坚持留在西部,在教育学术岗位上为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奉献和奋斗了大半个世纪,成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中国系统管理学科奠基人、工业工程学科重要核心创始人。我们在缅怀汪先生生平时,除了先生的点滴亲切音容笑貌,有4点具有超越性的可贵精神财富值得品味。

超越小我的学术领军人物风范

汪应洛先生从来不争夺个人名利,有一件轶事可以看出先生的人格。

当年,随西迁队伍来到西安时,新建校区教职工宿舍住房比较紧张,他主动向学校提出“大房换小房”的申请,让更需要住房的同志住大房子。后来,他对待各种荣誉更是如此谦虚,是他的使命感、格局境界和领导才能,以及创造发展环境的执行力推动了管理学科的发展,成为中国管理学教育的领军人物。

先生总是把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在推动事业发展中,他总能做到海纳百川、托举人才创造条件。

上世纪80年代,管理学院恢复重建,他爱才、惜才、善于发挥人才作用,以他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早一批教师,主要来自校内机械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动力工程、数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在先生感召和支持下,每个人的学科优势都被发挥出来,形成了“八仙过海”的学术局面,利用数学建模、定量定性的多种研究范式融合,把大家的问题意识引导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管理领域,凝聚了一个超越任何个人的学术共同体。

超越专业边界的学科创新格局

作为破局者和开拓者,汪应洛先生强调学术一定要有跨界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大格局,要借它山之石以攻玉。

现代系统论最初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用来解释生物现象的理论,钱学森将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汪应洛先生敏锐地把握时机,在西安交大举旗创新推动钱学森系统思想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场景结合,与中国管理学教育的建设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汪应洛先生率先在我国提出了生产率工程的理论体系,并在企业应用中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他和他的学生席酉民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中国本土管理学派的标志性成果。即便到了晚年,先生依然在2006年提出打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边界,服务型制造等引领性的创新思想,90岁高龄还致力于推动工程技术与人文哲学的融合,推动工程哲学的研究。

1984年,先生担任西安交大副校长分管科研。1985年,他精心组织成立了12个新兴的跨传统专业的研究所、4个独立研究室和1个研究中心,构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科研组织体系。在主抓科研工作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等级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被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学校加强了电子材料、系统工程、电子物理、半导体、核能发电等新兴学科建设。198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一次获批9个博士点成为全国高校第二。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第一次就获评7个重点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在全国工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超越书斋,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汪应洛先生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科,为中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繁荣及相互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系统管理学派,不仅是书斋里的成果,还是和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密切结合的成果,被企业界、政府界广泛采纳与实施。

先生主持完成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的中国”研究、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建立全国教育规划模型并参与制定的全国人才规划等,都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系统工程应用的重大成果。

此外,他还完成了“九五”攻关项目“分散网络化制造及管理研究”等重大课题,提出“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理论和方法以及实施途径;针对制造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相容的管理模式。

超越巢窠的中国本土学术体系的理论自觉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打开国门,先生反复强调要发展中国的管理学,要有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认为中国的本土管理学科发展走了一条和西方不一样的路径,这其中有中国独特的经验和体悟,在和世界学术交流中,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又不要妄自菲薄,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更不是照搬照抄。

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的建设和以企业管理问题意识背景为导向的系统思想发展就倾注了先生的毕生心血,这个学科和学术系统建构是西方学术体系里没有的,但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有鲜明的学术本位意识,在他的感染和熏陶下,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300多位优秀人才在全国高校中担任校长、院长。把系统管理思想烙印的本土学术体系火种传向了更广阔的各专业院校的教育学术阵地。

众所周知,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大,乃有大师之大。我们更要说,大师之大,非在头衔名头之大,而在境界格局之大。我们认为,汪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他团结带领管理学术报国的心智共同体,这就是他的大我境界。“我”是一个学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大我”正如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通向不朽的个人生命能量的升华。

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作为西迁精神新传人,也作为先生的弟子、晚辈和后学,我们的笔墨远远不足以概括先生的成就和境界,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还要我们继续体会永远传承,我们有责任把这份遗产发扬光大。

先生安息!先生的精神永存!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冯耕中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宇宽为西安交大系统管理与中国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