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9/4 11:09:01
选择字号:
高能物理不“高冷”|院士专家圆桌论坛

 

直播时间:2023年9月5日(周二)上午9:30-12:0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940830757748812

(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科学网B站

【直播简介】

2023年初电视剧《三体》热播,很多研究术语和大科学装置摇身一变出现在剧中,引发社会公众对高能物理领域的关注。其实除了在基础科研领域,一些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支撑国家高技术、能源与环境、生命与健康、信息与人工智能、社会与文化等领域,都能看见高能物理的“身影”。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50周年之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高能物理所联合举办《见微知著 中国高能物理深根繁枝50载》系列活动第二期:《高能物理不“高冷”》院士专家圆桌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魏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潘卫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刚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志主任,带大家了解高能物理与应用。

【主持人简介】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目前主要从事中生代鸟类及相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内容涉及鸟类的起源、鸟类飞行的起源和演化、羽毛的演化、鸟类早期演化与辐射,以及陆相生物群演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等。主编的专著包括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卷)等。

【嘉宾简介】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前期物理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并为其设计研制了国产20吋新型光电倍增管。提出并领导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

曾获周光召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被授予泰国苏南纳里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名誉博士、意大利共和国指挥官勋章。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主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家组组长等。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提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展的科学目标和设计方案,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经理,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指标,性能提高了100倍以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和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主要倡议者之一,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部经理,主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魏龙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吴有训物理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奖励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获聘为“泉城特聘专家”。

潘卫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国家“十三五”重大基础设施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

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主持研发了多个频段的超导腔系统和连续波超导腔质子直线加速器,突破了多项瓶颈技术,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成果已用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运行中。特别是,首个自主研发的500MHz超导腔系统投入了BEPCII长期稳定运行,技术的全面突破使我国跻身于少数成功研制的国家;国际首个由低b轮辐超导腔系统集成的ADS强流质子加速器实现了连续束质子加速器的重大突破,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国际上首次创新使用中温退火于1.3GHz 9-cell腔,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研发的1.3GHz超导腔模组,达到了国际最高品质因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建设国际领先的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未来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创新方案。

陈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及科学计算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早年负责粒子物理实验物理数据分析、探测器设计及物理模拟等。2003年起主持建设国内高能物理高性能计算平台。先后牵头多项科技部和科学院高性能计算软件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重大项目。2019年担任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推动高能物理科学数据共享应用。

杨志

研究员博导,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理事长;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专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学影像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国家核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务理事、特聘专家;发表论文320余篇;先后多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国防科学技术奖;2020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突出贡献奖,实现专利商业转化两项。

【论坛流程安排】

主持人: 周忠和院士

9:30 主旨报告(15分钟):王贻芳院士

9:50 圆桌论坛(1小时30分钟),涉及话题:

(1)国家高技术的支撑

(2)能源与环境

(3)生命与健康

(4)信息与人工智能

(5)社会与文化

11:20 提问与讨论(15分钟)

11:45 闭门研讨建议

【主办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协办单位】

《现代物理知识》、国家开放大学音像社

【指导单位】

北京市科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