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对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进行了优化创新研究,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特征、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Global Change Biology)。
据了解,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中和”背景下,精准估算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并了解其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已有的研究发现,受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数量有限、湿地空间分布数据不统一、估算方法多采用简单的清单法或线性插值等因素限制,已有的大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无法准确揭示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和储量变化特征。
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构建了国家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数据库,包含2000—2020年20年期间的809个样本,并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集和自主完成的多期中国湿地空间分布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时空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中国湿地1米深度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长了6.15%,但由于湿地面积的减少,全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了8.03%;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受气温和降水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未来气候变暖或干燥将导致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减少。
该研究从国家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库构建、具有数据一致性的国家尺度湿地分布数据集、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预测方法三个角度入手,研究结果对估算和预测全球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有助于加深对于国家和全球湿地碳循环的理解。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692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