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已经走入第11个年头。自2013年启动以来,“中学生英才计划”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9000多名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中国科协网推出系列文章和短视频,聚焦“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生动实践,记录高校学科师资科研优势资源集中转化为大学和中学协同育人平台、以开放融合思维激发学生科研能力、加强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中学生英才计划’可以尽早地把科学的种子播到青少年心中,让他们更早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未来的大致发展方向、该领域还存在哪些值得发力解决的问题,再对标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储备。”“中学生英才计划”生物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姚雪彪说道。
十余年来,姚雪彪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安徽省生物组的带教团队培养了52名学生。他希望该计划未来能惠及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青少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注入后备人才力量。
“引领我走向科研之路”
“对我来说,‘科学’一直是一个遥远而神圣的字眼。我小时候也曾说过‘长大后要当一名科学家’,但并没有真正思考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姚伊涵表示,正是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经历,引领她走上了生命科学的科研之路。
2015年,还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读高一的姚伊涵通过严格选拔,成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学生中的一员。
从那时起,她带着对科学的好奇心,走进中国科大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导师姚雪彪一同研究生物学核心科学问题,探索科研方向。
“在中国科大的一年里,我跟着老师们做实验,参与科学家的真实生活和研究过程。我发现,做实验很有趣,但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幸运的是,老师们都很有热情和耐心,会指导我们反复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直至顺利完成实验。”回忆起当年参加“中学生英才计划”的情形,姚伊涵仍是充满感恩。
“那时,我总是盼着星期六、星期日赶快到来,盼着去中国科大做实验。”姚伊涵笑着说。有一次,她从下午1点到晚上9点一直都在做实验,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她享受这个过程。
“通过参加‘中学生英才计划’,我深刻体会到自己主动做一件事和被迫完成一个任务,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当你真心喜欢某件事,就会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把它做好,并愿意为此花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时间和精力。”姚伊涵说。
凭着一股对生物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姚伊涵顺利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小课题研究,并被推荐参加2015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科协英才论坛”。
论坛上,她作了主题为《细胞有丝分裂的化学生物学初探——马达蛋白CENP-E的新功能鉴定》的报告,获得“中学生英才计划”生物组结题优秀的表彰。
“当时,现场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听我和其他高中生的汇报,这种体验是很难得的。”多年后,姚伊涵依旧清晰记得当时的感受。
自此,一颗做科研的种子在姚伊涵心中埋下。高考结束后,她如愿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位。目前,她正在剑桥大学读博。
“在‘中学生英才计划’的指引下,我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明确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未来,我会继续在科研之路上探索。”姚伊涵说,这是她在申报“中学生英才计划”时,不曾想到的收获。
学科轮转 激发科研兴趣
“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初衷很简单。在我读博士时,我的导师John Forte曾说过,基金最好的用处就是培养人,而不只是买仪器。”姚雪彪说。
成为中国科大教授后,姚雪彪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主。在较好地完成本科生教育,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之上,他把参与教育的行动往前又推了一步,提前到高中生教育。
2013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启动之初,只在全国15个城市实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19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姚雪彪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施蕴渝成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安徽省生物组仅有的两名导师。
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014年,受姚雪彪影响,实验室的同事陆续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不仅导师队伍日益壮大,他们还统一了“承上启下、青胜于蓝”的育人思想,提倡“个性化培养”。
姚雪彪直言:“个性化培养涉及一个‘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方向、知识层次都不太一样,而目前国内人才培养多为普适、标准化的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发挥自身专长。”
他们的做法是通过学科轮转,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姚伊涵回忆,在最初的6周时间里,每个周末她与其他4名同学要参加5个学科与实验室的轮转学习,熟悉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与化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为了让学生感受“眼见为实”的魅力,团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既有趣又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小实验。
“在动手做实验前,老师会进行实验规章制度及安全性的培训。做实验时,一般是先看师兄师姐如何操作,再自己上手重复做几遍。”姚伊涵说。
“通过学科轮转,我们能够帮助中学生提升对基础学科前沿领域及基本科研方法的认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姚雪彪说,这是个性化培养的基础。就像人们吃自助餐,总是先挑自己最喜欢吃的菜。
学科轮转结束后,指导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他们讨论并共同设计研究课题。学生则利用集中的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撰写课题报告。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能参加每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举办的“中国科协英才论坛”,分享各自的科研成果。
令姚雪彪欣慰地是,他们培养的每一届学生里,都有部分同学代表“中学生英才计划”安徽省生物组参加论坛,并获得奖项。
搭建平台 助力成长成才
除了学科轮转外,姚雪彪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加强他们的对外交流,协同育人。
例如,邀请资深专家与学生面对面对话,参加在合肥举办的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列国际性研讨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美国细胞生物学联合研讨会等。2021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做客“中国科大论坛”。作完报告后,姚雪彪特意邀请王晓东抽出时间与参加“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进行座谈。王晓东用诺贝尔奖得主Roger Kornberg在高中时期对核小体生化特征的惊人发现,鼓励学员不忘科研探索初衷,善于思考自然奇观背后的科学规律。
“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而职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中学生英才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宽广的平台,近距离接触不同段位的老师和同学,使他们感受到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氛围。”姚雪彪说。
“中学生英才计划”至今已实施了11年,姚雪彪与团队老师共培养了11届52名学生。
“这些学生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联系,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上甚至还有一些合作。像姚伊涵同学在剑桥大学做生物大分子的凝聚态物理化学研究,我们实验室在做细胞更新的质量控制研究时意外发现了染色体凝聚态特征。目前,我们在相关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染色体凝聚态在细胞更新中的功能。”姚雪彪说。
姚雪彪相信,再过3至5年,这些学生在中国人才的“国产化”及未来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链条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谈及培养心得,姚雪彪说,中学阶段,生物教育主要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对学科科技前沿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而高中生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是出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激发出并持续放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最重要的。要遵循成长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还要注重换位思考,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及解剖科学问题的能力。
“在对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而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学生英才计划’,我们更注重与学生之间跨年代的交流,形成一个小的所谓‘学术交流群’。” 姚雪彪进一步强调。
因此,他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入选“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人数,同时加强全国各地参与学生之间的集体交流。例如,可以在每年8月的第二周举办一次全国性的“英才计划夏令营”,每个省(市)推荐1位学生,在线上分享自己的科研进展与思考。这能够为11月举办的“中国科协英才论坛”提供一次广泛的交流机会与预演机会,增进“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的交流与协同共进。
到目前为止,姚雪彪仍坚持进行本科生的细胞生物学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解答学生的困惑中,自己也能有收获。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姚雪彪说,例如,他们正在编撰一套系统的细胞动力学教科书,会请正在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阅读,然后对他们反馈的“深奥难懂”的内容进行润色,真正使生物学知识普适化。
姚雪彪表示:“我们将鼓励参加‘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在无膜细胞器形成与可塑性调控机制研究方面继续探索,为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中国科协网 供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