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逐梦深蓝 加强海洋科技攻关 |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中国海洋大学实施蓝色梦想创新突破计划 |
2024年10月,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肩负着谋海济国、向海图强的使命担当,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提出“文氏风浪谱”“超浅海风暴潮理论”,改变了近海工程规范和数值预报长期依赖外国理论的局面;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研发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预测预估模型,完成了未来500年以上的气候预估;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业“鱼、虾、贝、藻、海珍品”5次浪潮,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建立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构建国际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精准营养数据库;发起研制并设计了我国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实现了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世界级突破;建立国际首个海洋特征糖库,联合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中心……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累计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项;4人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6人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学校历时22年牵头建成了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打造我国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如山厚望转化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开展实施蓝色梦想创新突破计划,打造科学研究的“海大学派”,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强化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能力,协同推进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聚力服务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吴涛摄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刘邦华摄
实施科技前沿突破引领行动
学校面向气候变化、生命起源、地球深部过程等核心科学问题,围绕海洋能量物质循环及气候效应,深海极端生命过程及适应演化机制,跨圈层流固耦合与板块运动,极地系统快速变化机制、影响及可预测性,健康海洋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基础前沿,以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加强顶层设计,凝练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海洋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启动了一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项目。
学校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科技的深度融合,实施“人工智能+海洋”“人工智能+水产”交叉创新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海洋和水产取得创新突破。
此外,学校建强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创新交叉平台,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前沿交叉,取得一系列“从0到1”的重大突破,占据未来海洋领域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质量稳定增长,资助率长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度获批重点类项目21项,为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进行原创研究提供了坚强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刘邦华摄
实施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行动
瞄准海洋领域“卡脖子”问题,学校发挥国家战略需求对有组织科研的牵引作用,将基础研究创新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
学校推进了现代海洋观测装备研发,建强多尺度、多维度、多学科的“透明海洋”立体实时观测体系,建立了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研发区域海洋系统大模型,为海洋安全提供立体化、精细化、系统化的信息保障。
学校推进“蓝色粮仓”计划,强化种质创新、养殖技术、营养健康与工程装备的全链条研发,为发展深远海养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推我国水产养殖技术从“并跑”到“领跑”。推进“蓝色药库”计划,构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突破一批海洋新药创制关键技术,以高水平科技成果驱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2024年,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十五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渔业科技创新”专题战略研究工作,就渔业重点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研讨,为我国未来渔业科技发展贡献海大智慧。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 刘邦华摄
实施科研平台提质增效行动
学校全面推进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级引领、推进省部级支撑、致力于校级交叉培育,完善海洋科研平台体系。
依托学校科考实习船队,学校强化深远海和极地综合观测能力,建设极地冰区海洋过程多学科观测系统和支撑载体,持续提升我国在深远海和极地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有效支撑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
学校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研能力建设专项,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化、综合性国家级海洋微生物资源库,服务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洋微生物科技资源与数据共享;高质量建设未来海洋食品智能制造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平台,锚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引领我国海洋食品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规范化发展。
学校还注重持续强化与崂山实验室融合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共赢,打造引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融合发展新范式。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 刘莅摄
实施成果转化赋能发展行动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精准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全力推进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全面推动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
多年来,学校出台了系列创新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修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激励教职工面向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推进专利作价投资,从制度上优化成果转化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学校先后设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基金,协助有潜力的科技成果进入小试、中试阶段,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提升技术成熟度;搭建全链条共性技术平台体系,一体推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技术转化,打造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建设校友企业总部基地,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和校友企业产业资源汇聚平台,筹建高层级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平台。
近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转化规模爆发式增长,孵化出以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海大系”专精特新企业群,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事例被写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智库报告。
科技创新勇毅前行,逐梦深蓝永无止境。中国海洋大学全体科研工作者将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投身海洋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