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5/3 10:08:50
选择字号:
送别陈俊武院士!“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安静过”

 

5月2日,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现代煤化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日17时47分在洛阳逝世,享年97岁。

陈俊武同志1927年3月17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长乐县,194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2016年7月,《中国科学报》记者曾在河南洛阳采访过年届九十高龄的陈俊武院士。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陈俊武可谓“绝顶聪明”。中学的时候,他不仅以各科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条件始终免交学费,而且还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神童”的赞誉。那时的他,对化学、药物学有浓厚兴趣,且又精通英语,他就用中、英文自编了4种分期分号的杂志,累计50多万字。工作后,为了掌握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专业知识,他还先后掌握了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几门外语。其中,为去古巴考察学习,他仅学习了两个月就能用西班牙语进行阅读和会话。德语也是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看原文资料。

而陈俊武却是这样认识自己的,“要说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勤奋,勤能补拙嘛。”“我从20多岁就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

以下是2016年7月22日刊发于《中国科学报》人物版的报道文章,谨以此缅怀陈俊武院士。

陈俊武:一生求索未得闲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计红梅

陈俊武 (1927.3—2024.5)

短短五年间,由陈俊武等人开发的DMTO技术就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不仅成功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2016年7月15日,九朝古都洛阳,《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位于闹市区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一幢朴素的办公楼里,见到了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前不久,这位年届九十高龄的老人刚刚度过自己的生日。为此,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特意召开了一个技术发展座谈会,为老人送上祝福。会上,陈俊武说:“雪泥鸿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现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此次记者见到他时,他又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一直没有停顿。”

“金花”灿烂开放

至今,中国石油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碑石,书有“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这座号称中国炼油工业“五朵金花”之首的装置凝结了许多石油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陈俊武就是中国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开发的奠基人。

催化裂化是炼油厂最重要的二次加工手段之一。由于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催化裂化装置一直是炼油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1961年底至1962年初,石油部组织的科技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针对我国大庆原油产量急剧上升、炼油厂技术落后、产品不合格的现状,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由于当时一部名为《五朵金花》的电影正在全国热播,与会代表就把刚刚列入攻关课题的五项炼油新技术形象地比喻为中国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当年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

当时全国正处在“大跃进”后的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几乎每夜都加班到十十一二点,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在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他又利用赴古巴考察实地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收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及时修改项目的相关设计。在为期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考察组的几名中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利用一切可能的线索,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分散在对方炼油厂各处各人手中的图纸、规范、手册、准则、报告、文件和记录,还拍了400卷胶片,收集了几万页资料,密密麻麻记满了二十多个笔记本。

陈俊武说:“在古巴这个阶段我们的收获很大,学习和了解了大量流化催化裂化的资料,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我们几乎把各方面的资料都看到了,不仅能够解决流化催化裂化技术问题,而且上世纪60年代几乎整个炼油工艺相关技术均有所涉及。回国后石油部又组织人进一步整理和翻译,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炼油工业的技术水平。”

历经四年多的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

在陈俊武等几代人的努力下,如今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在商品汽油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约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来自催化裂化工艺。催化裂化技术,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煤化工到碳减排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与陈俊武交往了30年。让他感受颇深的,是陈俊武不懈创新的精神,以及经常“从战略的角度看战术”的前瞻性眼光。“优秀的科学家一定是哲学家。陈院士以自身的努力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开始默默地关注起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中国科学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展开了关于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领域的研究,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到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促成了公司与大连化物所的合作。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短短五年间,由陈俊武等人开发的DMTO技术就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不仅成功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了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热点领域,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

“从炼油到石油化工,从煤化工到碳减排,乃至新能源,陈院士一直在不断地跨领域创新,一直保持着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创新是他一生的乐趣。”王国良说。

平易近人的超级“学霸”

谈及陈俊武,他的“关门弟子”——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一是平易近人,二是绝顶聪明。

1992年1月,离开企业领导岗位的陈俊武,此时考虑的是如何培养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人才,让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发挥最大化效能。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先实验创办了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刘昱正是从此时开始近距离感受陈俊武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的。

后来,在此基础上,陈俊武又先后开办过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学员们要按照教课中的方法对自己所在单位的装置做出工艺和工程计算,作出针对性分析研究。这项任务被学员称为“大作业”,大约一到两年才能完成。

由于学员所在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地审阅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陈俊武所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生作业还要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凡是经历“大作业”磨练的学员都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领导。

回忆起自己与陈俊武的师徒情,刘昱笑言:“我们既是师徒,也是战友。”无论是请教和讨论问题,还是一起做项目开发,刘昱说,“我们跟陈院士都可以畅所欲言,既不怕说错话,也不怕有分歧。”

有时候,作为后辈,刘昱他们也会忍不住跟陈俊武发发牢骚。“这时候,陈院士也不会说我们不对,而是告诉我们,‘我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想法和你一样’。”

另外,陈俊武绝顶聪明是刘昱和王国良的共识。中学的时候,陈俊武不仅以各科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条件始终免交学费,而且还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神童”的赞誉。那时的他,对化学、药物学有浓厚兴趣,且又精通英语,他就用中、英文自编了4种分期分号的杂志,累计50多万字。工作后,为了掌握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专业知识,他还先后掌握了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几门外语。其中,为去古巴考察学习,他仅学习了两个月就能用西班牙语进行阅读和会话。德语也是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看原文资料了。

令刘昱惊叹的,还有陈俊武非凡的心算能力。“经常发生的事是,我们用计算器还赶不上陈院士的心算。”陈俊武告诉刘昱,这要归功于他的“童子功”,因为他小时候背过100×100以内的口诀。

“志向高远、绝顶聪明加不懈努力,是陈院士能够取得辉煌成绩的主要原因。”王国良如此总结。

而陈俊武却是这样认识自己的,“要说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勤奋,勤能补拙嘛。”“我从20多岁就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

《中国科学报》 (2016-07-22 第2版 人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