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在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复制方面效果显著,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寿命,但该疗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并导致大量耐药病例的出现。24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刊发的一篇论文,为抑制HIV带来了新希望。研究中,该团队从羊驼体内分离出一种能结合HIV受体的抗体,并对其进行工程化改造,结果发现其能100%抑制HIV。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吴稚伟介绍,CD4是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主要受体,是HIV药物研发的重点靶点。然而,目前唯一的针对CD4的抗体药物在抑制HIV病毒的广谱性和效率上仍存在不足,长期应用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探索更有效、更广谱的中和抗体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从羊驼体内分离出上千个CD4的纳米抗体。其中,Nb457抗体在抑制HIV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吴稚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团队用Nb457抗体与代表全球117株HIV的假病毒相互作用,结果发现Nb457抗体可以抑制116株加病毒的活性,广谱性为99.1%,抗病毒活性为pM级。这意味着Nb457纳米抗体的广谱性和抗病毒活性明显优于现有的HIV中和抗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的CD4抗体药物Iblizumab只能抑制HIV约80%的活性,这会导致病毒逃逸。但在HIV-1活病毒测试中,我们将Nb457进行工程化改造,形成三聚体纳米抗体Nb457-NbHSA-Nb457后,这种新构型的抗体可以100%抑制HIV。”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吴喜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是针对HIV,而HIV的变异速度很快,就会削弱药物的有效性。而此次新发现的纳米抗体及其新构型将靶点对准CD4,结果发现其不仅抗病毒,还不会激活CD4,避免引发机体炎症。
研究团队还在感染了HIV的小鼠体内开展了Nb457的体内药效评估实验和耐药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使用了新构型纳米抗体的小鼠,体内几乎检测不到HIV病毒,也并未观察到耐药突变。
吴稚伟表示,这表明这种纳米抗体明显降低了病毒逃逸的可能性,极大地避免了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说明这种纳米抗体可以作为一种极有前途的HIV候选药,对推进HIV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我学者发现抑制艾滋病的强效纳米抗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