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一直以其独特而严酷的自然环境引人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柳本立研究员团队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的风蚀起尘量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改善这一关键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沙漠》。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石。然而,这里也是中国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风蚀起尘现象频发,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历经数年,对该区域的风蚀起尘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土壤风蚀预报系统(WEPS)算法,并结合多源地理数据,对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2000年至2023年的土壤风蚀及PM10释放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多年平均风蚀模数高达3553吨/平方公里,风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及河西走廊中部。这一数据直观揭示了该区域风蚀问题的严峻性。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研究还发现,近年来由于风速的下降、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以及降水量的增多,该区域的风蚀情况正在逐步改善。”柳本立表示,多年间,风蚀模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风蚀减少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近一半。这一变化不仅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修复,也为未来的风沙防治工作提供了信心。
在PM10释放方面,研究同样取得了重要发现。多年平均释放量高达3110万吨,平均释放速率为38.53吨/平方公里·年。季节性分析显示,春季是风蚀最为严重的季节,其风蚀量占全年总量的近一半。这主要与春季风速较大、气候干燥等因素有关。因此,春季应成为风沙防治的重点时段。
风速、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该区域风蚀的三个关键因素。其中,风速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对风蚀量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发现为制定针对性的风沙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相关部门可以加强风速监测和预警,同时采取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度等措施来降低风速、减少风蚀。
此外,研究团队还建议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同应对风沙灾害。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的风沙问题不仅影响当地,还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防治至关重要。
论文相关信息:http://www.desert.ac.cn/CN/10.7522/j.issn.1000-694X.2024.00152
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丘。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研究区风蚀强度空间分布。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沙漠景观。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