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孔令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7 21:29:07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在稀土电驱开采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月6日,《自然-可持续》(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宏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喜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克服了规模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使稀土采收率大于95%,浸取剂用量减少80%,开采时间缩短70%,所需电能节约60%,向环境排放的氨氮量降低95%,表现出潜在的经济可行性。

稀土是世界性战略矿产资源。风化壳型稀土矿是我国优势矿种,为全世界提供了90%以上的中重稀土。然而,传统的风化壳型稀土矿开采工艺——铵盐原地浸取技术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浸出周期长、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2018年以后已被我国禁用。

为解决风化壳型稀土矿绿色高效开采的问题,2023年,何宏平/朱建喜团队率先提出了一种绿色、高效、经济和快速的电驱开采技术理念,完成了原理可行性验证并取得初步的实验成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技术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电极在潮湿和侵蚀性环境中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大规模矿区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浸出液泄漏,以及地下水文条件和矿体结构对稀土采收率的复杂影响。

风化壳型稀土矿原位电驱开采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论文通讯作者朱建喜表示,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凝练科学问题及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稀土电驱开采新技术。通过研发新型防腐蚀低阻耗的惰性导电材料,设计高压防渗策略,以及创新性地采用周期性交替通电方法,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5000吨土方规模的稀土矿中试开采。

针对常规金属电极在土壤环境中易被腐蚀的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塑料导电电极。该电极具有优异的导电性(200S/m)和良好的耐电流冲击能力(70A,两个月无损)。同时,由于塑料表面的疏水性,该电极能够防止电化学腐蚀和减少水电解,并因其柔韧性可以更紧密地贴合矿体表面,从而提高电驱开采过程的效率。

实际矿山结构复杂、裂隙发育严重,浸取剂和稀土浸出液在重力作用下常沿着裂隙快速迁移、泄露,导致稀土采收率降低。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高压防渗策略,通过高压电场将浸出液封闭在指定收集区,同时利用电迁移和电渗原理控制稀土浸出液向集液池定向迁移。该创新策略有效避免了传统开采中的“跑冒滴漏”,解决了传统开采中稀土浸出液无序流动和环境污染的难题,为高效、安全的稀土开采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工业试验结果图(a.稀土采收率;b.地下水氨氮含量;c.地表水氨氮含量)。研究团队供图

  ?

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电极数量众多并相互干扰,且长时间通电会引起电荷累积,降低通电效率并增加能耗。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周期性交替通电方法。通过周期性切换阳极与阴极,有效减少了电极极化现象,提升了电流效率。此外,通过给局部区域轮换通电,利用停电期间的额外扩散作用促进了浸取剂和稀土离子的交换反应,提高了稀土采收率。相比给全区域同时通电,该方法显著节约电能,降低了成本。

通过60天的通电开采,工业试验的稀土采收率达到了95%以上。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氨氮排放量相比传统开采工艺减少了95%,极大降低了稀土开采的环境影响。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电驱开采技术在不计入环境修复成本的情况下,与传统开采技术的成本相当,但传统工艺的后期环境成本和生态修复费用(主要是氨氮污染)通常较高。电驱开采技术展现出潜在的经济可行性和环境优势。

《自然-可持续》审稿人指出,该研究对稀土开采行业做出了宝贵贡献,在全球稀土需求急剧增长、迫切需要变革性和可持续开采技术的背景下,相关研究及结果非常切合时宜,相较于当前的稀土开采方法,电驱开采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环境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4-01501-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