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白江昊在研究员韦刚健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义楠的联合指导下,研究揭示了深海富稀土沉积物的“叁钕”同位素组成。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深海沉积物中稳定钕同位素的迁移、转化模式图。研究团队供图
?
深海稀土因具备储量大、放射性元素(如钍、铀)含量低、富集中重稀土元素等优点,正成为全球稀土资源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备受各国关注。相较于传统的稀土指标(如元素和放射成因同位素),稀土稳定同位素在准确示踪稀土迁移路径和富集过程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特别是放射成因和稳定钕同位素的结合被认为能够在更高维度上解析深海稀土超常富集机制的演变过程。然而,目前关于深海沉积物稳定钕同位素的组成、分馏幅度以及控制机理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还处于空白。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依托其前期研发的放射成因和稳定钕同位素同步分析技术,对一套典型的西太平洋水深5777米的富稀土沉积柱状样品全岩及各淋滤相(磷酸盐相、铁锰氧化物相和铝硅酸盐相)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GC 112岩芯全岩的εNd值从-6.2变化至-5.1,表明该岩芯的物质来源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相比于BSE的稳定钕同位素组成,GC 112岩芯整体上更加富集重质量数146Nd,这可能是由于沉积物中自生组分控制着稳定钕同位素的分馏。
GC 112钻孔位置图。研究团队供图
?
磷酸盐相中钕元素的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钙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系,但是稳定钕同位素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0.076 ‰± 0.055‰)。这一结果意味着磷酸盐相有望成为记录古海水稳定钕同位素组成的潜力载体。铁锰氧化物中锰元素与钕元素含量和稳定钕同位素组成均先呈现正相关关系再是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说明铁锰(氢)氧化物优先从海水中吸附重质量数146Nd后再将之前吸附的146Nd释放到孔隙水中。
铝硅酸盐相中氧化铝含量与沉积物岩芯全岩伊利石的丰度和铝硅酸盐相中钕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强正相关,而与稳定钕同位素组成没有观察到相关性,这说明伊利石控制着铝硅酸盐相中钕元素的分配但并不造成稳定钕同位素的分馏。
铝硅酸盐、铁锰氧化物和磷酸盐具有明显差异的稳定钕同位素组成,突显了其示踪海洋钕循环的潜力,并将为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为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4.11919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