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刘田教授团队在抗菌药物研发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筛选和鉴定了蟑螂肠道微生物组中的抗菌肽,并证明了其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于2024年12月21日发表在《微生物组》上。
随着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加剧,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性微生物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抗菌肽(AMPs)作为生物体产生的内源性多肽,因其具有高效的抗菌活性且对宿主细胞毒性较低,逐渐被视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然而现有AMPs存在体内稳定性差、活性差以及可能的毒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更好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高效创新AMPs。
德国小蠊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但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却不受影响,推测其肠道中可能存在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佳以及高抗菌效力的AMPs。本研究中 ,团队利用开发的AI工具“AMPidentifier”,从德国小蠊的肠道微生物组中筛选候选AMPs分子,并在体内外验证其活性。结果发现,来自共生微生物的AMP1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同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低,且不具有溶血作用。机制研究表明,AMP1能够迅速穿透细胞膜并在胞内积累,且能引起细菌细胞膜逐渐去极化,但对膜的完整性影响较小。随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AMP1干扰了细菌的二分裂过程,推测AMP1可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作用。此外,AMP1在小鼠模型中展现出强效的抗菌和伤口愈合作用,其效果与万古霉素相当。
从德国小蠊中筛选出低毒广谱抗菌肽AMP1。大连理工大学供图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从天然生物组织中筛选安全有效AMPs的跨学科方法,且鉴定出的AMP1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4-01985-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