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传超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 7:49:56
选择字号:
庄心丹:用双脚丈量高原“天路”

 

“青藏高原四千三,羊啼马啸鸟飞难;上有千年不化之白雪,下有多年冻土地壳翻……”这是青藏铁路第一任总体设计师庄心丹于1960年9月勘测青藏线时写下的题为《青藏行》的旧体诗,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青藏铁路初代探路者经历的磨难和艰辛。

  ?

庄心丹勘测青藏线时写下的《青藏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

庄心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事业。由于年代久远,他和中国第一代青藏铁路勘测人的故事几近湮灭,直到青藏铁路通车前后,才被重新提起。

1957—1961年,庄心丹几度带队踏上青藏高原,勘测路线。无论是滇西南的瘴气、祁连山的冰雪,还是阿拉山口的狂风、艾比湖的蚊虫,他都见识过,但青藏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仍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勘测铁路线,寒冷就不用说了,做饭更是个大问题。那时没有高压锅,饭菜只能做到半生不熟,再加上水质不好,勘测小组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慢性胃肠炎。困难还不止这些,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大家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呕吐、浑身无力,但由于交通极不方便,只有严重病号才能被送往医院,大多数人只能硬扛。因为没有防护眼镜,庄心丹和许多同事都患上了雪盲症。

此外,他们还要面临缺水的问题。1961年5月,庄心丹等6人组成的小组开始踏勘青海柴达木盆地。由于在这片大面积的盐渍地上,找不到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因此他们雇用了12匹骆驼,除每人骑乘一匹外,剩下的6匹全部用来驮水,12桶水要维持他们近一个月的生活。

庄心丹后来回忆说:“在日常生活中,12桶淡水,也许只能洗七八件衣服,算不得什么。但在野外勘测生活中,每一滴淡水都显得异常珍贵。”为了节约用水,他们“约法三章”,谁也不准洗脸,每人每天只分配一小杯生活用水,其余用于煮饭。

为了早日走出这荒芜干燥的盆地,他们还必须加快勘测进度:一天前进70华里,边走边进行勘察和航测图上的地质调绘。

这次勘测结束回家时,庄心丹几乎脱了相:原本又瘦又小的身躯似乎又缩了一圈,嘴唇完全干裂,胡子拉碴的面孔布满褶皱,已经泛白的蓝色制服散发着浓重的气味;手中提着一个脏兮兮的布袋,袋子里飘出一股股鱼腥味……虽然早已看惯了丈夫外出作业回来时的狼狈相,但到如此不堪的状态,妻子涂玉清还是第一次遇到。

回顾这段经历,庄心丹曾说:“这12桶水,在数量上是微小的,但通过勘测队员的身体,滴滴淡水转化成滴滴汗水,这些汗水洒落过的地方,将会铺筑起铁路,修建起工厂。”

他还曾提到了一个细节。有一次,他和队友们在昆仑山顶上勘测。当时正是严冬季节,气温很低,可他们那时的装备很差,仍然是在单帐篷里宿营。每天清晨醒来,被子上面都披着一层薄薄的“冰霜花”;队员们的面孔上,眉毛、头发、胡须,都挂着白色的“绒花”,连细细的汗毛孔上,都点缀着奇妙的冰霜图案,而戴在头上的皮帽子就好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一夜之间,冷空气借助体温,巧妙地布置出一个“冰霜花卉展览图”。这让他们每天的勘测生活,总是从清扫这些“冰霜花卉”开始。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庄心丹带领同事们完成了青藏线的勘测,花费大量心血制订了一系列方案。庄心丹完成的青藏铁路线路初测报告有300页、数十万字,非常完整,几乎所有事项都有据可查。尽管是“原始作业”,但庄心丹等人当初确定的线路方向,基本上就是今天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的走向。他提出的保护冻土原则,也成为青藏铁路设计的整体原则。青藏铁路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后两次大规模勘测,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

青藏铁路第二任设计总工程师、庄心丹的继任者张树森说,初测报告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报告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将青藏铁路全线需架设的15米以上的桥梁全部归纳在一个统计表里,包括桥梁的铁路里程、桥梁长度等数据。一看便知道,他们当时一定是真正地用脚走遍了青藏铁路的每一个段落。

虽然此次勘测高质量地完成了,但囿于当时国家财力以及局势的变化,后续修建计划未能进行。但在庄心丹带领下的探路工作,在青藏铁路修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青藏铁路第三次大规模上马从批复到开工可以开展得如此迅速,正是因为先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2024全球海洋“热”度惊人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