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办的第二届“科技史与历史知识论”工作坊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副院长章梅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功青等学者出席并参与研讨。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
“历史知识论”是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领域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法国巴黎第一大学下辖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自1932年建立以来,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更新这一理论。1994年成立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更是将其设定为研究所的指导性方法。
本次工作坊报告分上下午两个阶段。
上午四场报告偏重理论分析。清华大学哲学系严弼宸博士的报告是《米歇尔·亨利与生命现象学》,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展开的。
生命视角下的知识论与科学实践哲学就关注实践的层面而言具有家族相似性。此脉络中,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工作应得到强调与澄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教授孟强认为,理解德勒兹要以他对“单义存在论”的改写着手。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晋世翔则将德勒兹放入法国知识论传统中进行探讨。
通过“划分冬虫夏草山头”和“建设水电站”两个案例,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胡甦博士的报告对川西藏区的现代化作了分析和探讨。
下午四场报告更重视历史知识论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系主任蒋澈副教授以博物学通史教科书编写中面临的问题切入,强调东西方博物学各自具有多样的文本传统,同时在这些文本传统之上常常缺乏统一的主导性观念,进而导致对历史上的博物学开展观念史研究异常困难。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高柯立以“运动”为线索,考察了《梦溪笔谈》的版本更迭及其知识的生成。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系主任沈宇斌副教授从“知识—权力”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早恋”概念如何在历史中被构造,并进而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知识与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德国马普伙伴小组组长孙萌萌尝试走出单纯认识论立场上的“关联宇宙论”,返回李约瑟对有机论宇宙的存在论理解,强调在具体技术的日常实践中把握宇宙论的实际效力。
报告后进入讨论环节,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生与主讲人展开了交流。
近年来,中国学界围绕“历史知识论”的理论与实践兴趣日益浓厚。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学者正式召集举办了第一届“科技史与历史知识论”工作坊。工作坊计划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分别由四家召集单位轮流主办,旨在推进与“历史知识论”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案例探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