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数据安全、算法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军事化、武器化等多维度风险也随之浮现。中山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小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中美两国正逐步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引领者。
在应用层面,各行业对通用大模型的需求日益提升,催生了针对特定行业优化的行业大模型。吴小龙指出,由于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水平、需求和目标以及安全可控要求存在差异,行业大模型的技术实现复杂度也各不相同,涉及提示工程、检索增强生成、微调与预训练等多种技术。
吴小龙。受访者供图
?
近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备受瞩目,吴小龙借此强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形成中国主导的人工智能治理生态。2023年10月,我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倡导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
为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吴小龙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研发合成数据技术与方法,尤其是中文合成数据,形成强大数据资源,打破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瓶颈;二是大力推进绿色算力发展,研发算力中心冷板式液冷散热技术和人工智能热能回收技术,建立规模化经济型零碳AI数据中心;三是支持绿色数据中心认证,通过制定和推广绿色数据中心认证标准,引导AI数据中心向低能耗、高效率方向发展;四是大力发展量子计算机、光计算等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弥补AI算力差距;五是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和储能产业,支持“东数西算”“东数北算”(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太阳能丰富省份建立数据中心),支持光伏和储能技术出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能源合作战略。
面对人工智能脱钩风险,吴小龙建议构建国内外双循环的人工智能生态。一是以基础研究、自主创新和要素聚集为核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要素聚集,集中产学研三方力量,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构筑人工智能技术的完备性和控制力;二是注重人工智能战略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培养与引进,多重举措支持战略人才聚焦科学研究、技术人才聚焦技术培训、以及业务人才聚焦场景应用;三是支持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加速“出海”非西方国家,助力其积极探索本地化方案,与非西方国家深化战略性合作和达成跨区域协同能力,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合作伙伴同盟关系,提升非西方国家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性和依赖性。
在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方面,吴小龙强调了三点:一是鼓励我国产学研单位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标准化活动,鼓励携手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国际人工智能综合标准化体系;二是广泛汇集全球人工智能专家,在尊重各方文化多样性、政治安全等诉求基础上,探索多元化人工智能测试评估体系;三是在多维合作机制下建立多学科多主体参与的人工智能伦理全流程治理,积极推进联合国出台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发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指引,协同构建分级分类伦理治理模式,加快形成中国主导的人工智能治理生态。
作为组织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智慧医疗领域的专家,吴小龙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并荣获多项奖项。他表示,加快形成中国主导的人工智能治理生态,不仅有助于保障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控发展,还能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