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等组成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基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改革的现实场景开展田野实验,从框架效应和解释水平理论出发,系统探索信息设计对患者支付医疗欠费的助推效应。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管理学权威期刊《管理世界》。
“我们研究发现信息助推设计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信用就医,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干预方式。”文章作者之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郭咏琳表示,该研究以“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下的欠费患者为实验对象,是国际上第一个对该类医疗服务模式改革下患者欠费行为进行研究的田野实验。
看病难,其成因之一为“窗口排队”和“频繁支付”的诊疗流程繁复。为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善就医体验,我国启动“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改革,并在各个省份三甲医院中进行实践探索。然而,利民政策面临现实挑战,带来患者诊疗费用未及时缴纳及医院管理成本增加的风险。
该研究以探索个人框架和社会框架中收益和损失信息对患者医疗欠费补缴的影响规律,旨在构建有效保障“先诊疗后结算”政策实施的医院管理策略。研究团队从2021年1月11日起,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开展合作,由该中心的医疗数据管理部门为研究团队提供每日的欠费患者脱敏数据。欠费患者数据中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病历号、患者ID、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居住地区以及患者医保类型,门诊缴费特征主要包括门诊类型及欠费金额。
基于上述信息,团队设计促使患者支付医疗欠费的信息框架,并开展田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是,相较于基准提醒信息,个人框架和社会框架信息均有效促进患者支付医疗欠费,个人框架信息效果更为显著;二是,个人框架下,损失信息比收益信息更能促进患者支付医疗欠费;三是,社会框架下,收益信息比损失信息更能促进患者支付医疗欠费。
该研究结论对推动“先诊疗后结算”政策有效可持续发挥效用具有重要价值,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对于医院,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醒信息来提高患者医疗欠费缴费率可以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有效消除潜在的医患沟通矛盾。
该研究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便民的医疗服务流程改革需要依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医院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完善有助于实现对患者的全流程管理。第二,需基于医疗数据,构建医院、保险公司等多方主体协同的患者信用就医体系。“先诊疗后结算”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医院完善现有管理机制和服务流程,还需要有可靠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费用的担保和结算。第三,亟待根据不同层级、类型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医院,建立与“先诊疗后结算”政策相匹配的差异化患者管理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http://www.mwm.net.cn/web/xq?leafId=226&docId=563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