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万年峰课题组联合中国、意大利、丹麦、英国、法国、德国的科研人员,筛查了全球88.75万个农药使用案例,构建了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影响非靶标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和生化指标数据库,进而解答了“农药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2月13日,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
农药对人类摆脱饥饿饥荒、维系全球粮食安全、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资源短缺功不可没,而其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尤其是人畜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团队构建的数据库包括243种杀虫剂、104种杀菌剂、124种除草剂共471种农药,涵盖560种动物、192种植物、78种微生物和129类非物种水平的非靶标生物类别。
结果显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显著抑制非靶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行为,并破坏了不同生物的多种生化指标。将生物类型进行细分后,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负面效应同样存在。将农药划分为化学农药、矿物源农药、生物农药,以及按照欧盟标准,将农药分为“老药”和“新药”,这些负面效应清晰可见。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室内条件下农药对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负效应与上述类似,田间条件下,总体低于室内结果的负效应。在不同气候带中,温带地区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效应强于热带地区。将非靶标生物分别暴露于陆地和水域环境条件,农药的负效应均仍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推荐用量,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仍对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存在负面效应,且随着农药剂量的加大,负面效应逐渐加剧。
农药使用剂量与非靶标动物、植物、微生物各指标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为降低农药生态风险,研究团队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意见,呼吁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研发与应用,巧用生物各类群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广应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如合理的间套作、稻渔共生),以便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居住的地球家园。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732-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