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论文频道>正文
科学家发现史前食肉巨兽洞熊头骨
       期刊:PNAS     发布时间:2008-1-9 10:53:1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史前巨兽洞熊的头骨
 

洞熊
 
据报道,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近日称,他们最近在罗马尼亚发现了穴居人时期的巨型食肉动物——洞熊的头骨。洞熊是一种凶猛无比的史前巨兽,它们的体型比现在的大灰熊还要大出近1/3,体重则达到了1吨,曾经是人类祖先面临的最大劲敌之一。
 
在1月7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一个由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发现。该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称,洞熊也是我们人类祖先的最强劲的对手之一。洞熊是一种史前巨兽,比现代大灰熊要高大近三分之一。之前,科学家们认为洞熊是一种食草动物,仅以浆果和草根为食,给人一种温顺的印象。然而,最近在喀尔巴阡山脉发现的洞熊骨头却表明,洞熊完全不是我们之前想像的温和模样,而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甚至还会吃人。洞熊得名于其骨骼发现地——洞穴。洞熊的骨骼化石常常被发现于欧洲的各大洞穴,它们在约2万年前就已灭绝,当时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为冰所覆盖。
 
在过去的30年间,有关洞熊头骨、颌骨和牙齿的研究曾表明,洞熊很可能是一种食草动物。此外,中欧和西欧洞熊的骨头也都符合食草动物的骨骼特点,如氮15水平较低。氮15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比氮14多1个。在进食过程中,动物会在体内不断积聚氮15,相对食草动物而言,食肉动物体内氮15的积聚要多许多。此外,黑熊和棕熊都是杂食动物,这表明,尽管一些洞熊可能大部分是草食动物,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是肉食动物。科学家们最近在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西南角发现的洞熊骨头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洞熊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因为骨头中的氮15水平非常高。
 
为了追寻到这些骨头,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由于洞熊曾用过的洞穴入口早已坍塌,因此要取得这些骨头,就必须穿过一个流动的水泉和一条地下河,故需要用到水中呼吸设备和攀登设备。最新发现表明,这些洞熊可能跟棕熊等杂食动物一样,在当时与人类和其它肉食动物,如鬣狗、狼和洞狮竞争过肉类食物。理查德说:“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其它肉食洞熊,就可以对该地区其它遗址发掘出的洞熊进行研究,确定为何当其它洞熊是草食动物时,这里的洞熊却是肉食动物。这项研究工作非常有意思。洞熊可能曾捕食过鱼类,甚至可能曾一度是熊熊自相残杀。此次发现也解释了为何在这些远古洞穴中会发现人类和穴居人。这些行为常被解释成为某种仪式或象征性行为,我猜测洞熊曾经是人类强劲的对手。”
 
洞熊的生存寿命大约为20年,人类的祖先凭借着智慧,破坏了这些凶猛动物的居住环境,将它们逐出洞穴,赶往深山。据考证,大约10000年前,欧洲最后的洞熊在现今南斯拉夫山区被人类残杀,其尸骨化石上留有人类矛头的清晰痕迹。在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头建筑上,我们可以看见不少洞熊类的头盖骨作为构件,洞熊由于其庞大的体型,更成为有制造工具能力的人类所最为看重的猎取目标,它似乎成为当时年轻武士、猎手们体验勇敢的最好实验品。洞熊类头骨在欧洲、亚洲的许多山洞附近都有发现。在有的地方,它们的头骨被当作龙的头骨,从而引起许多地方传说。在奥地利一头被称为龙的雕刻,其形象就明显来源于洞熊的头骨,其雕刻时间大概为公元1400年左右。
 
洞熊的消失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逐渐过程,虽然人熊间对洞的反复争夺的时间要比这长得多。科学家们有证据表明,一些洞穴曾经被古人类和洞熊类交替占领过,那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人类趁洞熊冬眠期间,杀死或赶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类;而春季到后,冬眠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们又回袭击人类,猎杀之并夺回洞穴;这样的战争就周而往复,进行了很久。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在欧洲,无论克鲁马农人还是尼安德特人似乎都积极得猎捕洞熊,其人数大大多于猎捕棕熊的人。而在亚洲,在中国著名的周口店遗址,洞熊与其它被狩猎的动物的残余骸骨被发现于当时古人类“篝火晚会”的遗迹中,甚至包含一些危险的猎食动物的骸骨。(来源:新浪科技)
 
E-mail推荐
相关论文 当周论文排行
黑猩猩种群间存在“文化”差异
白天小睡90分钟能有效增强记忆力
研究发现影响胎盘工作的重要基因
代谢物在莽草酸途径中的转移
苏氨酸磷酸裂解酶三种状态的晶体结构
大脑拓扑性质知觉研究
一种内源大麻素的水解酶类研究
植物响应低温机制研究新进展
三篇论文发表miRNA重要发现
基于热和“声子”设计新一代计算机
原子如何穿越人体细胞膜
利用强磁场成功制备磁性纳米管
可在微小尺度对光进行引导的新材料
研究发现免疫应答调节中两个关键基因
植物响应低温机制研究新进展
LASIK手术有效矫正高度近视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