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课题组和李劲松课题组关于卵细胞重编程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自然受精和克隆过程中卵细胞重编程的机制,使人们对早期胚胎如何获得正常的发育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受精卵的过程,是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为了形成一个具有发育全能型的早期胚胎,卵细胞需要对精子基因组进行一系列的重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基因组DNA上胞嘧啶碱基的去甲基化。人们并不清楚这种化学修饰的改变是如何实现的,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发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该研究工作发现,来自卵细胞的一个叫做“Tet3”的母源蛋白可以氧化精子基因组DNA,并进一步调控父源基因的表达,以支持早期胚胎的正常发育。卵细胞去除“Tet3”氧化酶的母鼠生育力显著下降,大部分胚胎在妊娠期发生了退化,被母体吸收。此外,在动物克隆过程中,“Tet3”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为开发女性不孕不育症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带来了新的希望。(来源:新华网 张建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