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万生 通讯员宁思阳、周雍进)日前,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赵宗保带领的团队,在植物源萜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获进展,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植物源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其依赖植物体的传统生产方式是目前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为改变这一状况,研究人员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创制微生物“细胞工厂”,为植物源萜类化合物降低成本并持续供给先进技术。
丹参酮为我国传统中药丹参的主要脂溶性活性成分,属于松香烷类去甲二萜化合物。赵宗保团队与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黄璐琦课题组合作,前期构建了高产丹参酮合成前体次丹参酮二烯的酵母工程菌株,并通过基因表达和体外酶活性筛选,催化转化次丹参酮二烯生成铁锈醇。
利用前期建立的“模块途径工程策略”快速组装代谢途径,赵宗保等构建酵母工程菌,优化前体供给、细胞色素还原酶匹配和宿主选择等因素,摇瓶培养条件下铁锈醇产量达到10毫克/升。此外,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Reuben J.Peters课题组利用植物发状根培养和碳同位素标记技术,确定了次丹参酮二烯在丹参酮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专家认为,该研究为丹参酮相关基因发掘、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和微生物生产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3-08-07 第4版 综合)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