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冰与其他学者合作,揭示了野鸟的迁徙模式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亚洲的传播与周期性暴发的影响。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于1996年在亚洲首次出现,继而传播到欧洲、中东和非洲,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甚至死亡病例。而这种病毒为何能传播如此之远,却仍无定论。
徐冰团队研究了H5N1在野鸟和家禽中的暴发记录、收集自被感染个体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以及2003年到2012年期间通过4个卫星追踪的野生鸟类物种的迁徙模式,并综合使用病毒时空信息、候鸟追踪技术、传播速度、病毒进化、网络结构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实现了病毒溯源与传播网络的最大似然估计。
研究表明,候鸟迁徙路线可能是H5N1在洲际间传播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地理距离对沿飞行路线的病毒传播影响甚微,这说明空间距离不是阻碍飞行路线内基因转移的主要生态屏障。
分析结果显示,候鸟和H5N1可能共享迁移网络,而且该病毒能够沿鸟类迁徙路径进化和传播。这推翻了禽流感病毒沿随机网络或跨迁徙路线传播的假设。该结论将对亚洲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协调共同防控禽流感病毒具有指导意义。(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