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爬行动物的繁殖受多种选择压力的限制,如低温、缺氧和强紫外线等。为了提高幼体存活率,多数高海拔地区的爬行动物选择在食物丰富和气候适宜的春夏季产子,这种繁殖模式有助于新生幼体在越冬前获得充足的生长和能量储存时间。日前,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傅金钟课题组,以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一种青海沙蜥为研究对象,结合解剖学与行为学手段,探讨了青海沙蜥的繁殖模式。相关成果发布于《生态与进化》。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青海沙蜥的繁殖模式属于高海拔地区比较稀少的形式,即幼体在越冬前集中出生,而越冬存活率却高达84.4%。目前数据揭示,成体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幼体的存活率。其一,与其他低海拔地区的沙蜥物种相比,青海沙蜥显著推迟了成体的性成熟时间,从而提高了幼体出生时的体形大小;其二,卵子在雌性怀孕期停止发育,从而确保了胚胎发育有足够的能量供给。此外,幼体在越冬季节与成体共享洞穴,从而有效降低极端寒冷天气对幼体的威胁。
该研究揭示了高海拔胎生爬行动物繁殖模式的适应性机理,对于了解动物“卵生—胎生”繁殖模式的进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