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许艳丽团队在大豆连作根部病害自然衰退研究领域获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农业学报B辑:土壤与植物科学》。
当大豆经过长期连作以后,土壤中即使存在作物病原菌,且有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寄主,但相应作物病害可能不会发生或者发病率很低。国外有学者认为,产生并支配地球物种多样性的首要力量——“共同进化”是生成这种土壤的主要动力。在共同进化的长期作用下,抑制性土壤为病原提供相应抑制因子。
许艳丽团队选择3种不同大豆种植方式:大豆20年连作、3年连作和20年轮作(小麦—玉米—大豆),探讨长期连作对大豆根部真菌病害的影响后发现,大豆经过长期连作以后根腐病的发生降低,病原生物镰孢菌在大豆根部密度显著下降,大豆根部的生长情况也较3年连作有所改善。通过对病原物天敌微生物的分离发现,有4种微生物的分离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并且通过盆栽试验发现这4种微生物对大豆根腐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证明了大豆田土壤经过长期连作可引起根腐病的自然衰退,且这些抑制性微生物可能是引起这种自然衰退的主要因子。(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