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最初静止的摩擦界面快速滑动起始这一“地震成核”过程,与耗散时空滑动动力学,在广泛的物理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里,Efim A. Brener等人首先展示了由一般摩擦定律描述的界面具有依赖于应力的稳态滑动脉冲解,它在薄弹性体的准一维近似中是不稳定的。Efim A. Brener等人提出,这种具有线性尺寸L*和特征振幅的不稳定滑移脉冲是非平衡态类比平衡态一阶相变中快速滑移的“临界核”,并通过动力学计算定量支持这一观点。然后,Efim A. Brener等人进行2D数值计算,表明成核长度L*也存在于2D中,并且也存在类似Griffith断裂力学长度LG
Unstable Slip Pulses and Earthquake Nucleation as a Nonequilibrium First-Order Phase Transition
Efim A. Brener,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4302 (2018)
等离子体与束物理
责编:陈少永
台基模式间非线性耦合触发
边界局域模的直接观测
Diallo等人发现,在诸如边界局域模(ELMs)之类的爆发事件发生之前,在聚变装置边缘可以观测到准相干波动,即所谓的台基模。本文研究了在两次ELM爆发之间的准稳态阶段,导致ELM爆发的多个台基模式之间的非线性耦合。研究发现,具有不同密度和磁特征的三种主导模式是触发某类特定边界局域模的关键因素。研究证明,通过三波相互作用,其中一种模式可以被另外两种模式放大。随着ELM爆发的临近,被放大的模式相对于另外两种模式在径向上向最外闭合磁面移动。结果表明,台基模式间的非线性耦合(伴随着径向畸变向台基外部移动),是触发与未来聚变装置相关的低频ELMs的可能机制。(王科力)
Direct Observation of Nonlinear Coupling between Pedestal Modes Leading to the Onset of Edge Localized Modes
A. Diallo,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001 (2018)
磁化惯性聚变中
热灰和燃料的有利碰撞分离
磁化惯性聚变实验正在接近由磁化离子间碰撞主导径向输运的阶段,这为利用通常与稳态磁聚变相关的效应提供了机会。Ochs和Fisch的研究发现,磁化内衬惯性核聚变的低密度热点特性导致的抗磁和热摩擦可以将热灰从燃料中分离,从而加速聚变反应。对于燃料大量燃耗的反应堆,聚变能产额可能提高5%左右。(秦晨,牟茂淋)
Favorable Collisional Demixing of Ash and Fuel in Magnetized Inertial Fusion
Ian E. Ochs and N. Fisch
Phys. Rev. Lett. 121, 235002 (2018)
受持磁偶极阱中一秒以上的正电子约束
Horn-Stanja等人发现,注入受持磁偶极阱的低能正电子团可以保持俘获一秒以上。具有和不具有正磁偏置的俘获实验对应的约束时间分别高达τA=(1.5±0.1)和τB=(0.28±0.04)s。在单粒子模拟的支持下可以得出结论,限制该阱约束的主要机制是中性粒子的散射,这可能导致径向输运和磁体表面的平行损失。这些结果为在悬浮偶极阱中约束电子-正电子等离子体的计划提供了支撑。(秦晨,牟茂淋)
Confinement of Positrons Exceeding 1 s in a Supported Magnetic Dipole Trap
J. Horn-Stanja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003 (2018)
磁偶极阱中的无损正电子注入
Stenson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将低能正电子束高效注入磁偶极子约束区的方法。该方法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优化阱边缘处电极的静电电位,调整正电子的三维导心漂移轨道,从而通过E×B漂移产生局部且基本无损的横越磁场粒子输运。作者们通过数值模拟再现和阐明了该实验结果,使人们对这一过程有了全面的理解。对于即将进行的在悬浮偶极子装置中产生电子-正电子等离子体的实验,这些结果回答了其中的关键问题,并建立了实验中的使用方法。(秦晨,牟茂淋)
Lossless Positron Injection into a Magnetic Dipole Trap
E. V. Stenso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005 (2018)
近声速等离子体波
参量不稳定性中的捕获粒子效应
Affolter等人对近声速等离子体波的参量衰减不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实验,证明了捕获粒子可以降低流体模型下的不稳定性阈值。在低温情况下,不稳定性的宽谱特征由泵浦波和子波的频率失谐以及波波耦合的强度决定,这与冷流体三波理论的结果一致。然而在高温情况下,捕获粒子效应占主导地位,泵浦波在达到冷等离子体泵浦波振幅阈值的一半时就开始出现不稳定性。(杨生鹏)
Trapped Particle Effects in the Parametric Instability of Near-Acoustic Plasma Waves
M. Affolter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004 (2018)
凝聚态物理:结构
责编:殷志平
来自超固体对偶的对称性强化的分形相
受最近建立的晶体弹性与分形张量规范理论之间的对偶性的启发,作者将其与玻色子-涡旋对偶性相结合,以明确地解释底层原子的玻色子统计量。由此,作者导出了超流体的混合向量-张量规范对偶,它既具有晶体序又具有超流序。规范对偶描述了超流序所赋予的完全偶极迁移率的物质分形状态,它由理论中的分形和涡旋两部分之间的互轴电动力学所控制,并伴随有一个广义的Witten效应。涡旋凝聚恢复了U(1)对称性,将偶极子限制为亚维(恢复了相称量子晶体的位错滑移约束),并驱动两个不同的分形相之间的相变。同时,基本的分形偶极子和电荷的凝结分别提供了超静电和普通超流体的规范对偶描述。与传统观点一致,在没有晶序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类似于限制量子临界性的机制,在零温度下禁止U(1)对称相。(麻晓波)
Symmetry-Enriched Fracton Phases from Supersolid Duality
M. Pretko and L. Radzihovsky
Phys. Rev. Lett. 121, 235301 (2018)
用非平衡凝聚体模拟
Ising和n态平面Potts模型与外场
在许多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中出现了具有离散或连续自由度的经典自旋模型。在这些模型中,这一大类硬实际优化问题可以被表述为自旋哈密顿量的最小化。本文向大家展示了如何使用具有连续相的物理增益-耗散平台(例如激光和各种非平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来模拟具有或不具有外场的离散Ising和n态平面Potts模型。基本的操作原理源于共振和非共振泵浦的组合。他们的研究结果为广泛的哈密顿量的物理模拟奠定了基础,这些哈密顿量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这些相互作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以及组合对称性上发生变化。(毛慧灿)
Simulating Ising and n-State Planar Potts Models and External Fields with Nonequilibrium Condensates
Kirill P. Kalinin and N. Berloff
Phys. Rev. Lett. 121, 235302 (2018)
裂纹前缘的剥落动力学
Chopin等人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了非均质材料在连续两个平衡位置之间发生微失稳时裂纹前缘的动力学。他们特别关注前缘的时空演化,在前缘从一个单一的强度和大小可控的障碍剥落后,它弛豫成为一个笔直的结构。Chopin等人证明了这种剥落动力学不是由惯性控制的,而是由断裂过程区内的耗散机制的速率依赖性控制的。这意味着裂纹速度在其平均值vm附近的波动可以通过过阻尼运动方程 (v-vm)/v0=[G- Gc(vm)]/ Gc(vm) 来预测,该方程涉及到裂纹能量随裂纹速度变化而产生的特征材料速度v0=Gc(vm)/G’c(vm)。Chop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为定量描述无序固体裂纹的临界剥落动力学铺平了道路,为预测非均质材料的有效失效特性打开了新的视野。(刘瑞)
Depinning Dynamics of Crack Fronts
J. Chopi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501 (2018)
低温SrTiO3中极化畴壁的类玻璃动力学
SrTiO3体系里极化的高速畴壁在电弹性场下移动,将存在两个区别较大的时间尺度描述它们的动力学行为。之前观察到的快速变化在40 K附近导致了异常行为,此时弹性模量被软化而畴壁的极化变得很强。随后把样品一直保存在恒温条件下将导致一个新且意想不到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软化将消失,但是样品的压电性将保持不变。温度低于T* ≈ 40 K时的硬化则具有类玻璃动力学行为。如果在两天之内弛豫还没有结束,此时硬化的时间尺度具有很强的温度依赖关系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跟踪到34 K。随着温度的降低,拉升指数衰减的弛豫时间指数增加。这个松弛过程在零场冷却以及施加或者移除电场后遵循相似的动力学行为。而慢过程则归因于畴壁模式的集体相互作用并且服从过阻尼的类玻璃动力学而不是类弹道动力学。(曹锦)
Glasslike Dynamics of Polar Domain Walls in Cryogenic SrTiO3
David Pesquera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701 (2018)
非共振腔中长寿命直接激子的玻色凝聚
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二维直接激子寿命的方法,并表明了在远高于间接激子凝聚的温度下观察它们的宏观相干态的可能性。对于嵌入具有亚波长周期光子层状异质结构中的单个GaAs量子阱,作者预测了激子辐射衰减被强烈抑制。利用量子流体力学结合Bogoliubov方法研究了中等密度激子系统中的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交叉。低于估计的临界温度,相关长度的急剧增长伴随着光致发光强度的倍增。(麻晓波)
Bose Condensation of Long-Living Direct Excitons in an Off-Resonant Cavity
N. S. Voronova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5702 (2018)
质量传输的变分原理
[编辑推荐语]一种新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比较不同质量传递计算精度的方法,该计算方法被广泛用于评估材料的性能。
Trinkle推导出了固体中质量传输的变分原理,该原理将传输系数重新设定为局部热力学平均量的最小值。这一结果与扩散机制无关,而且适用于非晶和晶体系统。该原理统一了不同的扩散计算方法,并为创建具有误差估计的新近似方法提供了框架。同时,它还给出了格林函数的不同物理解释。最后,变分原理量化了用竞争方法求解非平凡扩散问题的准确性。(毛慧灿)
Variational Principle for Mass Transport
Dallas R. Trinkle
Phys. Rev. Lett. 121, 235901 (2018)
电势诱导氧的还原反应中
质子转移的量子-经典转变
Sakaushi等人报道了他们在298 K低过电压(η)区铂极板上氧分子的电势诱导转变中观察到了质子转移(PT)的量子隧穿效应。然而这个量子过程在高η区转变为经典的PT方式。因此PT (QCT-PT)过程有一个从量子到经典的转变,它是势能的函数,理论分析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项发现表明,量子隧穿主导着低η条件下电子-质子驱动的多步氧分子变换。(刘瑞)
Quantum-to-Classical Transition of Proton Transfer in Potential-Induced Dioxygen Reduction
Ken Sakaushi,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6001 (2018)
凝聚态物理:电子性质
责编:袁喆,马锋杰,沈卡
带有二次扰动的
Sachdev-Ye-Kitaev模型:
研究非费米液体的新路径
虽然在具有强相互作用的费米子系统中发现了非费米液体基态现象,但是目前还没有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该现象。在数学上,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是由于在强相互作用费米子理论中缺乏计算高斯泛函积分的一般方法。最近提出的Sachdev-Ye-Kitaev(SYK)相互作用费米子模型为这个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中,作者在具有有限个费米子的系统中,研究SYK模型在微扰下的稳定性。
首先,作者基于格林函数方法,开发了一套分析SYK2扰动的振幅微扰理论;接着,作者得出SYK4模型的红外渐近行为具有稳定性。这一结果和数值对角化的结果一致,为建立强相互作用费米子的非费米态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刘钱)
Sachdev-Ye-Kitaev Model with Quadratic Perturbations: The Route to a Non-Fermi Liquid
A. V. Lunki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6601 (2018)
石墨烯电子预湍流检测的前景
预湍流指的是在混沌开始前具有周期性振荡速度场却不需要表现出混沌行为的一段区域。Gabbana等人基于考虑了静电作用和耗散电声散射影响的大量数值模拟提出可以在石墨烯样品中维持电子预湍流且在实验上可实现的结构。特别是,作者预言预湍流会在实验上能达到的雷诺数10到50的区间内产生,而且会在频率为10到100Ghz的能谱范围内表现出电势随时间的涨落。(李松)
Prospects for the Detection of Electronic Preturbulence in Graphene
A. Gabbana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6602 (2018)
基于热电势在1.6K下
测量氦表面态热电子温度的技术
[编辑推荐语]:不需要对电子相互作用有着具体了解就可以在超流液氦上测得表面态电子温度的新型温度测量技术。
Kleinbaum和Lyon等人发展了一种通过塞贝克效应在超流氦-4表面上探测表面态电子温度的方法。与之前使用的表面态电子温度测量方法相比,这种技术不需要了解非线性迁移率等具体细节也不太依赖于对电子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作者在装有0.6微米深液氦的微通道器件中通过测量表面态电子在1.6K时的加热效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这个温度区间内,蒸气原子散射和双链波子散射都会对能量弛豫有贡献,这些都可以在实验测量中表现出来。(李松)
Thermopower-Based Hot Electron Thermometry of Helium Surface States at 1.6K
Ethan I. Kleinbaum and S. Lyon
Phys. Rev. Lett. 121, 236801 (2018)
用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
观察到氧化物异质结中的
载流子浓度和电子-声子耦合的解耦
Meyers等人报导了使用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在nSrIrO3/mSrTiO3型的超薄超晶格中观察到多个声子卫星峰特征。随着n和m值的变化,能量损失谱显示出声子卫星峰相对强度系统性的演化。使用闭合形式的RIXS横截面解决方案,他们提取出电子-声子耦合强度随n和m的变化。结合掺杂到SrTiO3层中的可忽略的载流子,这些结果表明电子-声子耦合的调节可以有效地与掺杂分离。这项工作展示了提取超晶格中电子-声子耦合的可行方法,并揭示了操控这种耦合的可能途径,这通常与基于SrTiO3的系统中的超导电性有关。(方子明)
Decoupling Carrier Concentration and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 Observed with Resonant Inelastic X-Ray Scattering
D. Meyers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6802 (2018)
UGe2中铁磁超导电性和压力增强
铁磁涨落间的强关联效应
Tateiwa等人测量了高压下铀铁磁超导体UGe2的磁性并使用Takahashi的自旋涨落理论分析了磁性数据。能量空间自旋涨落能谱宽度T0的压力依赖性曲线在FM1型和FM2型的相界Px处存在峰值,此处的超导临界温度Tsc最高。这意味着超导电性和Px处压力增强磁性涨落有着明显的关联效应。压力对居里温度与能量空间自旋涨落能谱宽度比值的影响说明在Px点附近较弱的巡游铁磁态FM2变为巡游性更强的FM1态。本文也讨论了铀铁磁超导体UGe2、URhGe和UCoGe中T0和Tsc之间关系的特征,并与铜酸盐高温超导体和重费米子超导体进行了比较。(李松)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Ferromagnetic Superconductivity and Pressure-enhanced Ferromagnetic Fluctuations in UGe2
Naoyuki Tateiwa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7001 (2018)
FeSe中量子自旋液体与
向列和超导序的交织
尽管其组分和结构看似简单,但由于几种引人注目的现象,FeSe的配对机制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无磁序的向列序,无节点能隙和具有宽连续性的反常非弹性中子谱,以及能隙各向异性与未知来源的轨道选择一致。在这里,She等人提出一个向列量子自旋液体的微观描述,再现了中子谱的关键特征。他们随后利用自旋-费米子模型研究了局域磁矩的自旋涨落如何导致配对。他们发现得到的超导序参数在每个畴内是无节点的s±d波。此外,他们表明,轨道依赖的类似Kondo耦合可以很容易地造成观察到的能隙各向异性。他们的预测要求在去孪晶样本中进行非弹性中子散射。(方子明)
Quantum Spin Liquid Intertwining Nematic and Superconducting Order in Fese
J. She, M. Lawler, and E. Kim
Phys. Rev. Lett. 121, 237002 (2018)
阻挫磁铁中的赝Goldstone带隙
和量子无序生成序
在具有竞争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连续简并态的存在是偶然的,与体系哈密顿量对称性无关。因此这些简并伴随的赝Goldstone模也将不再受体系对称性的保护。通过量子无序生成序(order-by-quantumdisorder),量子零点涨落会解除简并性并打开赝Goldstone模带隙。本文中作者基于自旋波理论,从经典和量子零点能量的平均曲率出发,对阻挫磁系统中的相关现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可以在1/S阶上精确地计算这个带隙,而不需要考虑任何自旋波的相互作用。通过各种理论和实验相关的量子自旋模型,直接计算到1/S2阶自旋波谱,作者确认了该结果的等效性。最后,作者将该理论应用于量子无序材料Er2Ti2O7和Ca3Fe2Ge3O12中,得出体系中的赝Goldstone带隙大小分别为31 μeV和262 μeV。(刘钱)
Pseudo-Goldstone Gaps and Order-by-Quantum Disorder in Frustrated Magnets
Jeffrey G. Rau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7201 (2018)
由磁振子极化子驱动的自旋泵浦
在具有自旋轨道耦合、偶极子-偶极子以及磁晶交换相互作用的体系中,磁振子和声子常常会耦合在一起。虽然磁振子和声子的耦合作用经常被忽略,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耦合在自旋电子学和磁振子学现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作者研究了室温下由磁振子-声子耦合对自旋泵浦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微波激发偶极交换磁振子时,在非耦合磁振子和声子色散的交点附近,由微波激发的自旋泵浦效应比纯磁振子激发的自旋泵浦效应强。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观察结果与磁性绝缘体中磁振子-声子杂化模以及磁振子极化子驱动的自旋泵浦效应一致,其中自旋泵浦效率都取决于磁绝缘体中磁振子和声子的相对散射强度。(刘钱)
Spin Pumping Driven by Magnon Polarons
H. Hayashi and K. Ando
Phys. Rev. Lett. 121, 237202 (2018)
通过结构畸变调控
六角铁氧体的Néel温度
Sinha等人为了实现通过原子级结构操纵来调控六方铁氧体(一种磁电多铁材料)的磁性,研究了结构畸变对这些材料中磁有序温度(TN)的影响。使用对称性分析,他们表明,不同于大多数反铁磁稀土过渡金属钙钛矿,较大的结构畸变会导致六方铁氧体和锰氧化物较高的TN,这是因为K3结构畸变会引起在未形变结构中被对称性禁止的三维磁有序。他们还揭示了TN与容差因子之间的近线性关系以及TN与K3形变程度之间的幂律关系。随后,他们在六方晶系ScFeO3中预测了六角铁氧体破纪录的高TN(185K),并且在外延稳定膜中进行了实验验证。这些结果增加了反铁磁氧化物中自旋晶格耦合的范例,并表明如果可以实现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晶格畸变,六方铁氧体将有进一步的可调控性。(方子明)
Tuning the Néel Temperature of Hexagonal Ferrites by Structural Distortion
Kishan Sinha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7203 (2018)
非阿贝尔
分数量子霍尔态的Floquet机制
在自旋极化的电子激发态中,处于第一激发朗道能级的电子会产生三体关联现象,进而可以诱导体系中出现非阿贝尔(Non-Abelian)分数量子霍尔(FQH)效应。传统上,都是通过减小能量间隙为代价来增强体系中的三体相互作用,但这同时也削弱了FQH效应。本文中,作者受Floquet工程的启发,研究各向异性两体相互作用的周期性驱动对三体相互作用的影响。作者首先将Floquet–FQH机制解析写出,并通过使用广义赝势系统地分析产生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文中的Floquet-FQH方法可产生排斥和吸引三体相互作用,且它们都具有高度可调性,并支持各种非阿贝尔分数量子霍尔态。(刘钱)
Floquet Mechanism for Non-Abelian Fractional Quantum Hall States
C. H. Lee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7401 (2018)
基于Cd3As2纳米线的约瑟夫森结中的
表面态4π周期超流
狄拉克半金属中超导电性与表面态的结合能够在约瑟夫森结中产生周期为4π的超流,这可以表现为奇数Shapiro台阶的缺失(特别是n=1台阶)。然而在周期为2π的常规约瑟夫森结中n=1的台阶在高功率振荡区域也会受到抑制,而这与4π周期超流无关。在本文中为了能够确认n=1台阶抑制效应的真正起源,Wang等人测量不同频率下Nb-Cd3As2-Nb结(其中Cd3As2 为半狄拉克金属纳米线)射频辐射随功率的关系。除了n=1台阶处的抑制效应,作者还发现了在n=0台阶第一个节点处的残余超流,这是4π周期超流的显著特征。进一步,作者证实通过调节门电压可以调制块体态和表面态的贡献以及n=1台阶的能见度。这个结果为研究狄拉克半金属中的拓扑超导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李松)
4π-Periodic Supercurrent from Surface States in Cd3As2 Nanowire-Based Josephson Junctions
An-Qi Wang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7701 (2018)
软物质与生物物理
导读:巫浩;责编:涂展春
编织向列缺陷、
斯格明子和阿贝尔沙堆模型
Machon和Alexander的研究表明,向列液晶中的一组固定的编织缺陷线支持一组非奇异拓扑态,这些态可以映射到阿贝尔沙堆模型或chip-firing游戏中反复出现的稳定构形。作者找出了两个模型之间的局部斯格明子通量和沙堆高度之间的物理对应。使用弹性能的玩具模型,作者考察了作为拓扑类的函数的能量最小值对应的结构,并发现系统允许畴壁处形成斯格明孤子。
Woven Nematic Defects, Skyrmions, and the Abelian Sandpile Model
T. Machon and G. Alexander
Phys. Rev. Lett. 121, 237801 (2018)
重力驱动下稀疏气固两相流中
内聚颗粒的团簇诱导解聚
人们通常假设,由于团簇内颗粒间的相对速度降低,成团导致内聚颗粒之间的凝聚增强。Liu和Hrenya对重力驱动的内聚颗粒的气固两相流的离散粒子模拟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制,被称为“团簇诱导解聚”。具体来说,作者研究了相对稀疏的气固流动并从系统的整体异质性区分出内聚起源的凝聚体,即内聚起源的凝聚体和流体动力学起源的团簇。作者观察到成团增强伴随着系统尺寸的增加(这是非内聚系统的标准)以及凝聚的降低。凝聚降低可归结于团簇表面颗粒的碰撞冲击速度增加;即,更高层次的成团导致成团区域和非成团区域之间更大的相对速度,从而作为颗粒温度的额外之源。基于凝聚物的产生和破损率之间的平衡,作者提出一个理论模型进一步论证了这种物理图像。最后,团簇诱导的解聚也为重力驱动下伴随着内聚力水平增加的气固系统中凝聚水平意外的饱和提供了解释,这与无重力情况下在自由演化或驱动的颗粒系统中看到的单调增加的行为相反。也就是说,更高的内聚力导致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能量耗散,这与竞争效应相关:增强的凝聚和增强的成团,后者导致出现更多的团簇诱导的解聚。
Cluster-Induced Deagglomeration in Dilute Gravity-Driven Gas-Solid Flows of Cohesive Grains
Peiyuan Liu and C. Hrenya
Phys. Rev. Lett. 121, 238001 (2018)
移动的液体-液体界面
对沉积纳米粒子迁移的动力学效应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Yin等人发现,当液体-液体界面移动经过沉积在固体表面上的纳米粒子时,颗粒的命运取决于两种液体对固体的浸润性和驱动力的大小。作者发现存在一个临界驱动力,当驱动力小于临界值时,可以观察到界面钉扎现象。在大接触角值情况下,当驱动力超过临界值时,作者观察到粘滑运动,伴随着界面处间歇性的界面钉扎和颗粒滑动。在小接触角情况下,作者观察到颗粒滚动先于分离,这说明动力学效应是重要的。本项研究表明静态模型显著地低估了源自动态液-液界面的颗粒迁移和去除效率。
Dynamic Effects on the Mobilization of a Deposited Nanoparticle by a Moving Liquid-Liquid Interface
Tianya Yi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38002 (2018)
突触模式的主动调整增强了免疫识别
免疫细胞利用触觉了解其抗原靶标:在识别过程中,免疫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APC)之间形成被称为免疫突触的自组织基模(motif)。通过突触,免疫细胞施加机械拉力以从APC选择性地提取抗原(Ag)。奇怪的是,依赖其发育阶段,B淋巴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突触模式,并在不同的强度和时间点使用力。这似乎强烈影响其区分Ag亲和力的能力。Kne?evi?等人使用统计力学模型来研究实验上观察到的突触结构如何从与运动受体的横向组织耦合的正常细胞骨架力中产生,并展示这种集体性的主动调节方案如何提高免疫识别的效率和能力。
Active Tuning of Synaptic Patterns Enhances Immune Discrimination
M. Kne?evi?, H. Jiang, S. Wang
Phys. Rev. Lett. 121, 238101 (2018)
机械力调控的组织中
界面的稳定性和粗糙度
细胞分裂和死亡可以通过组织内的机械力来调节。Williamson等人通过分析小驱动力状态下机械力调节组织生长的模型来研究传播界面的稳定性和粗糙度的重要性。对于由自稳态压强不平衡或前导细胞运动性驱动的界面,长波和中波不稳定性分别取决于细胞数量变化的有效粘度以及基质的摩擦。另一种机制取决于作用在整体中的定向运动力的强度。作者分析了受细胞水平随机性影响的稳定界面的涨落,发现机械反馈可以帮助保持组织尺度上的可再生性。该结果阐明了正在发育的组织中有序界面运动的重要机制。
Stability and Roughness of Interfaces in Mechanically Regulated Tissues
J. Williamson and G. Salbreux
Phys. Rev. Lett. 121, 238102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