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传敏等 来源:《自噬》 发布时间:2021/11/11 11:01:56
选择字号:
布尼亚病毒SFTSV致病机制研究获进展

 

记者从武汉大学了解到,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于学杰团队在布尼亚病毒SFTS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自噬交互模型,首次阐明了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后利用自噬进行的动态装配及释放过程,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学权威期刊Autophagy(《自噬》)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于2006年在中国中东部丘陵地区发现,该病毒可引起出血热性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其症状以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伴胃肠道反应,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病死率最高达30%。目前,我国超过20个省份报道有SFTSV感染,且感染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目前尚不清楚SFTSV的致病机制,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和治疗。

于学杰团队自从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并分离布尼亚病毒SFTSV以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SFTSV的研究,在SFTSV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颇具影响力的成果。

在本研究中,于学杰团队首次发现布尼亚病毒SFTSV利用高尔基体及内质网—高尔基体中间体形成的吞噬泡进行装配,装配完成的子代SFTSV病毒颗粒可在自噬相关囊泡内存活,并通过自噬相关囊泡放到细胞外。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在调控布尼亚病毒SFTSV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理解SFTS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及理论依据,对SFTS的治疗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学杰和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周传敏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严佳敏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 荆淮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1.199429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