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国际研究生Ade Prasetyo Agung及其合作者,通过整合线粒体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发现被鉴定为云南半叶趾虎的标本中存在多个“隐存种”。其中,发现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和普洱市思茅区及宁洱县的半叶趾虎被确认为2个新种——砚山半叶趾虎(H. yanshanensis)和思茅半叶趾虎(H. simaoensis),相关成果发表于《动物学研究》。
砚山半叶趾虎身体颜色。左图中(A)正模式标本,雄性个体; (B,C和D)副模式标本,雌性个体。 版纳植物园供图
思茅半叶趾虎身体颜色。(A) 正模式标本,雄性个体; (B和D)副模式标本,雌性个体; (C)副模式标本,雄性。标本(A和B)采自普洱市思茅区,标本(C和D)采自宁洱县。 版纳植物园供图
东亚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喀斯特生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喀斯特生境往往呈片段化分布,为许多喀斯特特化物种提供了独特的生态位。尤其是一些体形小巧的岩生动物,例如半叶趾虎属,由于活动能力有限,更容易局限于片段化的喀斯特生境中,从而形成了高度的特有性。
据介绍,云南省喀斯特生境占全省国土面积近44%,在这一特殊生境中很可能演化出大量的半叶趾虎属物种。云南省喀斯特生境的半叶趾虎属物种几乎都被鉴定为云南半叶趾虎。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结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云南的半叶趾虎属物种是于不同历史时期分别通过4条不同的路线迁入而来,显示出云南的半叶趾虎属物种生物地理历史的复杂性。(来源:中国科学报 胡珉琦)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24272/j.issn.2095-8137.202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