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所科研人员在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清洁生产杂志》。
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体验,海岛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当前,旅游业是国内外诸多海岛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海岛有限的面积大小、明显的空间隔离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又对旅游发展构成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因此,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保护与利用海岛的共同认识和追求目标。
准确测度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挖掘海岛资源禀赋、推动海岛社会经济繁荣并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测度涉及了多维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带来了可持续性的空间异质性。
鉴于此,该所科研人员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了一套包含四个维度、涉及两个空间尺度的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模型。四个维度包括旅游吸引力、生态恢复力、交通可达性和居住承载力。其中,旅游吸引力基于点状、线状和面状旅游资源进行测度,生态恢复力通过辨识各类外界干扰下海岛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量化,交通可达性涵盖对外和对内交通两个方面,居住承载力则基于居住建筑的性质、容量和规模进行赋值。两个尺度分别为海岛尺度和岛内尺度。该研究提出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以融合四个维度并实现两个尺度上的空间可视化,选择我国重要的海岛旅游目的地——嵊泗列岛作为研究区,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显示:在岛内尺度上,点状和线状旅游资源对旅游吸引力的贡献高于面状资源,人类活动干扰在生态恢复力测度中具有主导作用,对外和对内交通对于海岛交通可达性同等重要;四个维度共同决定了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空间格局,且交通可达性和旅游吸引力的影响略高于生态恢复力和居住承载力。
在海岛尺度上,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随着海岛面积和形状复杂度的增大而增高;面积较大的海岛拥有着较多的点状旅游资源和较高的交通可达性,形状复杂的海岛具有更好的线状旅游资源,而空间隔离性高的海岛面状旅游资源丰富。该研究还开展了四个维度的空间错位分析,揭示了当前提升海岛生态恢复力的迫切性。
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全域和不同子区域为视角提出了协调四个维度以推动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证明了该模型中四个维度的非共线性,验证了该模型在全面测度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论文由该所海岸带中心海洋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政策团队完成,副研究员池源为第一作者,正高级工程师刘大海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该所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 廖洋 齐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