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侯小琳研究团队对采集于北黄海和南黄海泥质区的两根沉积物岩芯进行了分析,首次重建了黄海沉积物中人类核活动以来的129I历史记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研究结果显示,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黄河输入的129I导致了北黄海沉积物中极高的129I/127I水平,其中陆源129I的贡献高达85%以上。通过进一步将我国东部边缘海沉积物中129I水平的纬度分布特征与海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三大河流输入的颗粒态129I显著加剧了沉积物中129I的纬度分布差异。其中颗粒态129I对边缘海的贡献量为黄河>长江>珠江,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河流每年输沙量的不同所致。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河流输入的陆源129I对我国边缘海沉积物中129I的显著贡献,系统地解析了放射性核素129I在我国边缘海地区中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这将为海洋环境辐射安全的准确评估及各种放射性核素扩散路径的预测提供科学支撑。(来源:中国科学报 严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