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大俊等 来源:《动物分类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5 10:40:29
选择字号:
南海深海发现幽灵蛸目新种:拟幽灵蛸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大俊等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必林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在南海深海发现幽灵蛸目新物种:拟幽灵蛸。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动物分类学报》(Zoological Systematics)。

拟幽灵蛸标本。邱大俊 供图

  ?

“我们对海南岛东南海区深水800至1000米采集到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标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邱大俊表示,团队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等,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是幽灵蛸目新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据介绍,1903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楚恩最早在深海发现了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其常生活在水深600至900米之间,这个深度光线几乎无法到达,水体中氧气含量很低。在分类学上,幽灵蛸属于幽灵蛸目、幽灵蛸科、幽灵蛸属。

2016年9月,邱大俊等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个类似幽灵蛸的标本,经过其与幽灵蛸形态比对,发现二者在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尾部的形态、下角质颚的形状、发光器的位置。同时,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28S rDNA系统进化分析中呈现出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值。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将南海采集的标本形态特征与历史报道的10个同物异名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确认南海采集到的标本与之前报道的同物异名种有着明显的差异。最终,他们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幽灵蛸属一个新物种,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并定名为拟幽灵蛸。

拟幽灵蛸与幽灵蛸二者形态特征的区别:拟幽灵蛸具有尖尾、下角质颚翼宽长、发光器位于鳍与尾尖的中点,而幽灵蛸无尾、下角质颚翼较短、发光器位于鳍与身体末端的三分之一处。(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谢文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5/zs.2024210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