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重大原创性成果:发现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据说这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发现。没有国家科研经费的资助,默默无闻的韩春雨老师因这一重要研究发现,瞬间引爆科研圈。但两个月后,关于NgAgo-gDNA技术无法重复的质疑声率先由著名科技打假人士方舟子发出,之后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等先前力挺韩春雨的知名科学家也督促河北科技大学调查此事。11月16日,国内外21个课题组以在《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上联合发表论文,各实验室均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的结果。11月28日,由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美国梅奥研究生院的10位学者在《自然生物技术》上联合发表质疑文章,同样表示未能检测出NgAgo-gDNA的基因编辑效果。之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声明,正与韩春雨团队积极沟通,将在2017年1月底公布最终调查结果。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韩春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查看详细>>

科学网丁广进博主第一时间发布博文:

【致敬韩春雨老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Nature Biotech发表重大原创成果】



 





         

          重大新闻:5月2日,Nature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文章甫一发表,瞬间刷爆微信朋友圈。

          受关注焦点:其一,该项新的基因编辑手段对目前热火朝天的CAS9技术提出了挑战;其二,领导该项研究的青年老师所在的单位和个人基本上籍籍无名(抱歉,请允许我用了这个词)。

          其他概要:这篇重大成果并没有收到科技部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任何资助,这让谁汗颜?据网上有关信息纰漏,论文的一作高峰和韩老师在实验最艰苦最困难的瓶颈期时,甚至没有人看好,他们师徒二人苦苦支撑坚持做实验。简陋的实验室,很多需要的设备没有,用极少的钱做出举世瞩目的成果。【全文】

  

 

 韩春雨:我一直在做可控的事
科学网博主解读韩春雨的研究发现 查看详细>>

潘吉荣:【韩春雨老师的文章做了啥? 】

原文链接在这里,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Nat Biotechnol现在影响因子40左右)文章不长,一共7页,包括4个主要结果, 5个Figure.

Nat Biotechnol. 2016 May 2. doi: 10.1038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 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Gao F, Shen XZ, Jiang F, Wu Y, Han C.

【1】N. gregoryi来源的Ago蛋白能够在DNA的指导下断裂DNA

【2】NgAgo可结合单链向导DNA,并使双链目标DNA断裂

【3】NgAgo作用的目标范围广泛而错配耐受性低

【4】NgAgo可以指导DNA片段精确地插入基因组中

【全文】

孙学军:【试读春雨老师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

我们知道Cas9先是修饰细菌、真菌,真核、哺乳动物细胞和个体、人类细胞甚至胚胎修改等这样的工作序列,每个步骤都引起轰动,甚至因为伦理学问题不断引起大家关注。新的韩春雨版基因编辑技术系统一次性把上述工作彻底解决,将成为基因编辑领域的冲击波,2017年会大量出现相关论文,当然这个技术存在的不足也会不断被发现认识然后克服。

韩春雨版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更适合人类基因组编辑,性能超过最时髦的CRISPR-Cas9技术。这一发现会开启基因组工程的新篇章。【全文】


魏同镇:【韩春雨最新Nature Biotechnology文章详细解读




简单地说,作者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适合在人类细胞中基因组编辑,不同于已有最时兴的技术(CRISPR-Cas9)。后者通过RNA寻找替换序列,而新技术通过DNA作为介导寻找替换目标。
NgAgo是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这一短语的简称。韩春雨团队就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实现了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并发现NgAgo作为一种DNA介导的核酸内切酶,适合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全文】


黄健:【韩春雨开启第四代基因组编辑技术?阿哥一统江湖

Argonaute蛋白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对应中文名称,根据清宫剧谐音就叫“阿哥”吧。我2003年关注学习了一下RNA干扰,阿哥不可或缺。最近几年与朋友及公司合作,关注了一下miRNA,又发现阿哥很重要。到现在,阿哥在基因组编辑中发威了,直接割基因组DNA优点多多。阿哥真是切割各种核酸的瑞士军刀啊,所以也可会意加谐音,称为“俺割”。相比Cas蛋白而言,阿哥这完全是一副准备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模样啊。【全文】


 

韩春雨成果保护问题争议 查看详细>>

沙晨:【国内科研人员在成果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韩春雨与John van der Oost的对比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韩春雨报道的NgAgo-gDNA技术更适合人类基因组编辑,将有可能超越CRISPR-Cas9技术。出于专业兴趣,作者检索了韩春雨的专利,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提出来供研究人员参考。

韩春雨和John van der Oost都在nature发表了论文

韩春雨和John van der Oost都申请了专利


同样是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同样成果都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但是,对技术成果的保护却让人感觉意外。韩春雨的成果优于van der Oost的成果,但是,直到第二次投稿半年后才申请专利,专利发明人有两个,且第一发明人为浙江大学沈啸,还没有申请国外专利。而相比之下,van der Oost在投稿之前就申请了专利,且之后还进行了PCT国际申请。我想基因编辑领域关于CRISPR-Cas9的权属之争应该无人不晓,在这种情况下,这么重要的成果仍旧没有进行积极的专利布局。这反映的是我国研究人员对科研成果的态度和观念还停留在实验室,没有考虑市场应用,以及成果能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福利。

因此要提醒大家:

1、发表论文了不等于你拥有了该项技术的所有权。我国诺奖得主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药物举世闻名,但是该药物只进行了论文公开,而没有进行专利保护,国际药企可以任意使用青蒿素技术进行营利。这里不讲专利法规,请记住,有好的技术请先进行专利保护。

   2、尽管申请专利了,但是不同的专利撰写人员,写出的专利水平参差不齐。暂不论权项布局合不合理,相比于van der Oost的20多项权利要求韩春雨发明的专利只有8项权利要求,本人在2011年参与过基因药投资项目,与国外类似动辄就几十上百项权利要求比,如此重要的技术仅有8项权利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专利质量的好坏对于后续实施和维权至关重要。

   3、对于合作研发,当事人一定要约定好权属问题。对于韩春雨团队申请的专利,发明人来自两个高校,但是申请人只有一个,如果没有约定好,可能会对后续实施产生影响。且该专利许可费用如何分配,都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4、专利转化运用并不简单,相反非常复杂且成本很高。很多科研人员不仅不愿意对专利申请事物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费用,而且更不愿意对专利转化运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专利转化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沟通、管理、谈判等诸多知识和技能,而科研单位和大学很少有这类人才。所以,并不是技术好就能转化,要找专业的团队。【全文】



王大元:与沙晨讨论成果保护——韩春雨与van der Oost 

韩春雨的贡献在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在37°剪切DNA的内切酶, 而且这个内切酶是从一个特殊的菌中找到的, John van der Oost的专利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个菌, 也没有实例说可以在37°切DNA的酶。 所以韩春雨的这个37°切DNA的内切酶的专利保护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的复杂性是在韩春雨之前就有人对37°切DNA的内切酶做了专利申请, 这个丹麦的专利对韩春雨的专利保护有一定冲击, 但双方发现的37°C内切酶来源于不同的菌, 所以仅仅是削弱了韩春雨的专利保护程度。


下面谈谈浙江大学是专利申请人(Applicant)的问题。 搞专利的人都知道专利的权利所有者是Applicant, 发明者没有专利的权利。也就是说, 现在这个专利的权利(包括以后的经济效益)全都属于浙江大学。如果浙江大学事前没有跟韩春雨有合同谈到经济利益分配, 浙江大学将来可以一分钱都不给韩春雨。【全文】
 

韩春雨现象思考 查看详细>>

刘玉玺:【揣测韩春雨的成功原因以及科研路的未来走向
2006年,32岁的韩春雨离开北京,回到家乡石家庄,在河北科技大学就职。随后获得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本以为韩春雨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在这样一所双非高校里,教教书,做做横向,够养活自己老婆孩子就行了。十年磨剑,终功成名就。正是韩春雨的不沉沦的心态成就了自己。这也给许多在二流高校的青年教师点亮了科研道路上的希望。【全文】


文双春:【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 





韩春雨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得到国家科研经费资助,这让人诧异。其实,纵观科学史,新的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大多由拿小钱甚至不拿钱的人开创。韩春雨的发现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科学上的意义(这由生物学家去评价);二是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固有规律的再认识:科学突破取决于人,而不是单位、团队、项目、牛B程度、经费多少等因素。【全文】


李盛庆:【韩春雨现象的出现表征着我国科研环境逐步向好发展】 
韩春雨现象的出现表征着我国科研环境逐步向好发展,许多人士都觉得它是偶然,还有运气的成份,虽然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其实它绝不是一个偶然!至少对于韩春雨本人而言,这种事情迟早发生。

1.在很多人读博、搞科研是谋于生计时,韩春雨淡泊名利、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个性
2.在众多博士们短平快的发文、拼命出国时,韩春雨不为所动、坐起冷板凳
3.在同事们拼教授、游走课题时,韩春雨并没跟风 【全文】
 

 人民日报评韩春雨:学术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中央统战部领导会见韩春雨 赞其不急功近利
 华冰:如何放大韩春雨的科研成果效能
 时评:“韩春雨”需要什么样的媒体意见
 中青报:别把诺奖级成果归结于十年不发论文
 韩春雨:科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韩春雨论文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查看详细>>

【科研风波再起:方舟子公开叫板韩春雨】
刘方舟:方舟子在6月30日发表文章,声称韩春雨的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韩春雨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与他在论文里的描述存在诸多矛盾,韩春雨曾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他的实验NgAgo是初级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而方舟子认为韩春雨描述的只是个并不复杂的转染实验,是现成的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骤应该是不难被重复出来的才对,而不应该出现“没法重复该实验” 的情况。 【全文】

 


【韩春雨老师的研究有没有问题? 】

薛宇:韩老师的论文发表至今也不过两个月,并且是在线发表还没有正式刊号,所以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大家或证实或证伪,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结论,当然因为基因编辑这个领域发展很快,估计1~2年内也就搞清楚了。另外,既然已经都问到细节,那么缺省的状态是大家已经接受这是一个有趣并且重要的工作。所以不管是不是方学长质疑,这都是学术成果在被认可过程中很正常的情况,而且公开质疑当然比私下说闲话要光明磊落的多。  【全文】

 

 


【基因编辑工具箱,何不从新颖性、创造性和重要性来评判?】

金拓:关于新颖性和创造性,NgAgo工具箱应该是具备的;首先,这类蛋白在37°C展现基因剪切活性是首次报道(新颖性),而且实现这一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攻而不克,不是一般技术人员可以自然联想到的,须要独到的思路(创造性)。

真正重要的是这项(或这类)工作的重要性。小同行的否定性证据出来之前,我们暂且认为韩春雨团队的结论是正确的。这项工作重要与否取决于:1、NgAgo与CRISPR/Cas9相比有多大的优势;2、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出现带来的启示。  【全文】

 


【韩春雨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及两种可能的结果】

孟佳:如果韩春雨老师无法重现他之前的结果,毫无疑问,结果会比较惨。无法重复,说明方法不准确,丢失关键细节,甚至可能有学术不端行为。如果韩春雨老师无法重现原结果, 撤稿不可避免,韩老师本人的名声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石破惊天的结果以乌龙闹剧收场自然会让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们失望,但这其实又是科学自我净化的一个过程。 【全文】

 

 

【韩春雨有没有造假之长江学者是不是可以缓一缓 】

蔡宇伽:剧情不是没有反转的可能。如果韩春雨宣布他的论文里的NgAgo其实是做过工程化改造的,但是忘了在论文里写出来,并且发一个勘误。这样,虽然招人嫉恨,自己损失一点人品,总算是可以过关了。但基于韩之前的几个申明都被证实不靠谱,比如,1)有20几个实验室重复出他的结果;2)做不出来的原因是细胞污染; 3)做CRISPR的人黑他,等,所以这个可能性很小。  【全文】

 

韩春雨论文从《自然-生物技术》撤稿 查看详细>>


【韩春雨论文被撤,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还会出现吗?】
汤波: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该论文撤回是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的,这一轰动一时,争议长久的事件终于可以平息了,但是科学家们探寻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脚步不会停息。 【全文】
 

相关博文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