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珉琦
如何理解当下大学生的困境和痛苦?
2024年,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杜素娟因为对“断亲”“成长” 等年轻人关注的切身议题有深入理解,并给予他们支持,被他们亲切地称呼为“网络妈妈”。为此,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话题,《中国科学报》特地对她做了专访。
这一年里,除了接受媒体采访,杜素娟还受邀参加了一些节目,这些都使得她在B站发布的视频观看量越来越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回访时,她说找自己“诉苦”的学生确实多了很多。
“但很多时候,我感到无力。”杜素娟说,“我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只能暂时缓解学生们的‘疼痛’,却解决不了根源性问题。跟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常常会想:我究竟能帮他们什么?”
在杜素娟看来,许多年轻人看不清的痛苦、焦虑的根源来自一个荒诞的现实——如今,社会文化、网络文化肆意播撒“优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活了年轻人太多不恰当的欲望,进而把他们裹挟进了一个永远无法企及,且对自己造成伤害的“陷阱”。然而,当社会资源枯竭,根本无法满足年轻人的欲望,并造成他们焦虑、抱怨的时候,一些年长者或享受了时代红利的人又出来“训斥”他们,对他们说“你的欲望太多”“你不要抱怨”。
“优绩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用有限的选择、模式来定义成功。这本是少数精英的目标,但现在它是泛滥的,并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教育体系、家庭文化,甚至是同伴竞争中。”杜素娟直言。
“然而,欲望是一个人能量的来源,没有欲望就没有创造力,就不会有激情,更不会求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如果人类没有了欲望,文化将无法发展。”杜素娟想说的是,“年轻人,请尽情释放你们的欲望。这个欲望应该是恰当的,是合乎每个人自身价值追求的。”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谚语。杜素娟说,人们只知道道路千万条,但罗马还是那个罗马。
“事实上,有千万条道路,就有千万个罗马。”杜素娟用教育做比喻,“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他们用整个一生去探索自己的罗马,像搭积木一样搭建出自己的罗马,而不是一味奔向那个别人羡慕着、仰望着的罗马。”
那么,什么是属于自己的“罗马”?
“这样的罗马就是能让你独立生存,且能得到精神愉悦,这就是全部。它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难。”杜素娟希望年轻人勇敢起来,不被社会情绪所恐吓、诱惑,有痛就喊痛,不认同就拒绝,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相关报道:《当最“痛苦”的一代走进大学》(2024年1月30日 《中国科学报》第4版)
《中国科学报》 (2024-12-31 第3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