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技巨擘 |
——我所知道的光召院长 |
■徐进
8月17日,惊闻光召院长逝世,无比悲痛,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技巨擘,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位超级杰出的科技人才。连日来,科技界相关人士发表了大量纪念文章,读来感同身受,我也想写下一些亲身感受。
我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光召院长身边工作,深受教育和熏陶。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那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自然冲击到了科技界。企业迫切呼唤科技产品输入,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困难重重。
当时中国科学院已经成立40多年。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大部分研究所的人员构成中,出国的、在职的和离退休人员人数规模大体相当,且在职人员收入不高,许多人准备出国或下海经商。
当时,从国家层面讲,中央需要中国科学院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渠道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如美国,基础研究主要在高校,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完善主要在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用光召院长的话讲,中国科学院的存在定理还没有得到证明或者说还需要充分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一院之长的周光召承担了难以想象的重大责任,要面对诸多困难。
按现在的逻辑,中国科学院是超大型、多学科的国家实验室。当时,如何重新锻造中国科学院使其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变革需要?带领什么样的科学院走向21世纪并和国际接轨?面对这些问题,光召院长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与各方人士反复研究,并以务实的风格、改革的勇气、深邃的思想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他坚持依据国情,保留和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院,担当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神圣责任。他注重研究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依特点施策。他深谙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复杂性、积累性及其对创新原动力的作用,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保留一小部分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按照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光召院长提出“开放、流动、联合”的新机制,打破原有的封闭界限,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科学家的研究平台。如果整个研究所开放有困难,就选择条件较好的实验室建设开放实验室,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全国优秀科研人员,允许研究人员阶段性来实验室开展研究。这项措施成为后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行试验。
面对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关键问题,他坚持“关注做好自己,让人才来去自由”。他尤其关注青年科技人员,每当到基层调研时,他都会十分投入地和青年人探讨本学科有深度的科学问题。他常和青年科研人员在办公室交流到很晚,年轻人出来后都十分满足,充满了对研究工作的兴趣,并和我说,院长对他们的研究了解得那么深,他们的研究还有许多新方向要做。
光召院长当时管理分布在全国的十几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机构、十几万人的科研队伍,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报告、请示等,平均每天要批复50多份文案,另有许多科学研究的材料或论文得带回家去看。我负责每天登记他的全部文件和批示,发现其中许多问题是基层人员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但汇聚到院长手里时,矛盾交织,错综复杂,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平衡。而光召院长考虑问题总是那么科学、理性、符合实际。凡是有机会和光召院长交流的,哪怕是一起开过会、听过光召院长讲话的人,无不对他理性的分析、科学的逻辑、深邃的思维充满敬意。无论是老中青科学家还是管理人员,都会觉得受益匪浅,由衷佩服。
在国际交流方面,国际物理学界非常钦佩光召院长的学术水平,他本人得到专业同行的特别肯定。当时,杨振宁、李政道以及物理学界知名专家来华访问,都会提出与光召院长交流学术进展。光召院长英语、俄语都很流利,交流方便,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世界闻名的优秀人才。
光召院长关心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次他考察深圳一家民营计算机公司时,公司介绍说,其开发的一个新计算机产品,比联想计算机性能高很多。于是,光召院长把资料带回来让我交给联想集团做测试、看结果。联想集团技术部采购了一台该公司的计算机并和一台联想标配计算机进行了全面性能测试比较,结果发现该公司的计算机有一项指标确实很高,但长时间运行时的稳定性不如联想计算机,他们还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了几个bug,导致两次死机。不过,联想公司在测试报告中指出该公司的产品有独特的创新点,值得学习借鉴。光召院长看了测试报告后,让我将其转交给该公司,希望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该公司收到测试报告后,对光召院长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感激。
光召院长力戒形式主义,开会时要求直奔主题。他不爱应酬,每天开完会都回家吃饭,专吃他夫人郑爱琴老师做的饭。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他弟弟服从国家分配,到新疆工作,一辈子扎根边疆。有一次我和光召院长的侄女交流,谈到在新疆和在北京工作的差别,她说不能提调动工作,她大伯有要求,不能利用亲戚关系,他们就安心在新疆了。
在每天结束劳神的工作回到家后,光召院长的放松方式是看武侠小说,他有时从最后倒着往前看,有时从中间开始看。这是他每天难得放松的时刻。
光召院长是中国百年难遇的高端人才,新中国科技发展史有周光召,既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中国科技界的幸福。
光召院长千古!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一局原局长)
《中国科学报》 (2024-08-21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