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门通识课,叫好又叫座 |
——记中国海洋大学通识课“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的创新与实践 |
① 师生在青岛石老人海滩开展“沙滩寻宝”实践教学。
② 师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开展“蛟龙探海”现场教学活动。
③ 师生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五子顶开展教学活动。
④ 学生在课堂上分组研讨。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冯文波
“这门课的‘沙滩寻宝’实践活动让我看到海洋地球物理人的智慧,使我切身体会到了探索地球的乐趣”“作为一名文科生,地球物理原本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受益良多”“强烈建议学弟、学妹选修这门课,在学习中认识海洋、认识地球”……又逢学期末,在中国海洋大学通识课“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的结课仪式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上课的收获和感悟。
“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这门通识课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课,至今已连续开设9个学期、共18个班次,有1000余名学生选修此课程。作为一门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开设5年来,这门课之所以“叫好又叫座”,令学生频频点赞,与授课团队坚守中国海洋大学“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精雕细琢,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密不可分。
精雕细琢,打造通识教育“金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于能源勘探的海洋地球物理手段,尤其是海洋地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由于涉及大量物理、数学和地质学知识,海洋地球物理这一学科往往让人望而生畏。如何使这样一门学科变成能通行于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人群之间的,助力学科交叉创新的“硬通货”,曾一度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邢磊冥思苦想的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以培养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科专业,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怀山表示,在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开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很有必要。
“打造一门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助交叉创新的通识课,起底海洋地震勘探的前世今生,提升学生对地球探测技术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历经长时间的思索与准备,邢磊和授课团队成员达成一致意见,通过类比医学上给人做CT的方式,给这门课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
经过精心准备,“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在2019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通识课立项。2020年秋季学期,该课程出现在学校的选课系统中,两个班共计100人的选课名额很快就被学生一抢而空。
然而,等到2020年秋季学期结束时,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却并不是很好。“学生反馈专业性强、听不懂,学习获得感差、自我评价低。”邢磊坦言,当时的授课团队面临不小的压力。
通过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座谈、专家听课反馈、学生问卷调查、聆听其他通识课程,以及授课团队每周一次的线上交流会、集体备课会、集体学习《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他们对于这门课的认知从最初的“专业课简化版”“科普教育”逐渐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通识课的精髓不仅仅是讲授的内容,还在于传递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交叉融合的思想理念。”邢磊说。
5年辛苦不寻常,教学团队精心打磨课程,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从最初的浓缩版专业导论,已变为更具宽度和深度的通识课程;从传统“满堂灌”,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形式课堂教学模式;从“一锤定音”的期末考核,变为多元化过程性考核。课程形成了由6个地球物理知识要点、8个教学案例库、3个野外实践基地组成的稳定课程内容模块。围绕国家海洋资源重大需求而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吸引了众多学生选课,成为备受青睐的“高能课”,赢得点赞无数。
2024年3月,“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这份荣誉更加坚定了我们坚守讲台、打造‘金课’的信心。”邢磊表示。
课程思政,涵养谋海济国情怀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围绕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而打造的“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通识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面对“建设海洋强国”、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教学团队以海洋地球物理原理及应用为主线,瞄准海洋油气勘探、海洋地质灾害、海洋重大工程选址、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热点问题,构建了“家国情怀”“大师传奇”“大国重器”“大国工程”四大类课程思政案例库,涵养学生的谋海济国情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庆忠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华北石油会战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波动地震学理论”,为胜利油田油气资源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讲授能量波动特征时,我们会给学生介绍李院士是怎样大胆求证、坚持真理,作出一系列关于波动地震学的重要推论的,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弘扬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授课团队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尹燕欣说。
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2024年12月1日,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选修“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通识课程的学生探访了该中心,开展“蛟龙探海”现场教学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参观深海成就馆、探访“蛟龙号”车间……在耳濡目染中,同学们感受着“国之重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惊叹之余,他们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在心中埋下了向海图强的种子。
“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海大人,我们肩负着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重任。未来,我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国家海洋强国事业中,为实现蓝色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海洋大学2023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彭豪悦说。“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思考。”中国海洋大学2022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李伊双表示。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被誉为世界桥梁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授课过程中,我结合自己运用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参与寻找海砂资源、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同学们分享大国工程背后的技术创新。”邢磊说,在娓娓道来中,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他们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得到提升,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024年,这一课程获评中国海洋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学相长,师生双向奔赴
“一门好课,是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授课团队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林飞说,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学以致用,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他们特意设置了“沙滩寻宝”“五子顶的乾坤”等实践教学活动。
“为了协调统一的时间,我们把实践教学安排在了周末。同学们都十分配合,有的同学还早早赶来,帮助整理实验仪器设备,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等。作为老师,我深受触动。”王林飞说。
收获更大的是学生。
“第一次实践课上,我在青岛石老人海滩体验了‘沙滩寻宝’。当我亲手操作,看着仪器上的波形随着位移发生微妙变化时,老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具象化了。”“‘五子顶的乾坤’是一次地质学的实地考察,在攀登五子顶的过程中,老师边走边讲,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师对地质学的热爱,这份热爱感染了我,激发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学生们对课程的喜爱和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同学们在讨论课上的思维碰撞也会激发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授课团队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进表示,围绕一个主题,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研讨,阐释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有一位同学提出用鱼群接收地震波,海洋生命学院的同学从仿生学给出建议,经济学院的同学从投资与回报角度进行阐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同学从传感器研发角度介绍突破路径……一堂堂讨论课,更像一场场激发灵感、启迪创新的‘思维盛宴’。教学相长,同学们这些奇思妙想成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有益参考。”
2021年12月,在学期末结课时,张进收到了一张学生送的新年贺卡,上面写道:我在留学文书中提及自己正在学习能源勘探知识,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与众不同,让我成功地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能源法学硕士的第一批录取通知书,我由衷地感谢您传授给我知识。“这些话语激励着我们更加用心打造好这门课,让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学生受益。”张进说。
2024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作为“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课程的负责人,邢磊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课程建设好、讲解好,引导学生成为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25-01-14 第3版 大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