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 |
发现一种肠道细菌可以减少饮食中糖分摄入 |
|
本报讯(记者孙丹宁)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鑫淼团队与江南大学教授朱升龙、陈永泉合作报道了一种可以减少饮食中糖分摄入的肠道细菌,该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新疗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
过度食用糖会导致许多非传染性疾病,例如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等。动物在生物学上天生渴望糖,不加控制的糖偏好会导致高糖摄入,进而增加高血糖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此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不同食物的渴望源于肠道向大脑发送的信号。因此,肠道是传递饮食偏好的关键器官。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糖尿病小鼠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发现,糖尿病小鼠和人类血液细胞中的脂肪酸受体4(FFAR4)水平偏低,且FFAR4突变人群对糖的偏好有所增加。研究人员还发现,肠道FFAR4水平的降低显著影响了肠道微生物B.vulgatus的丰度及其关键代谢产物泛酸的含量。随后,研究人员采取给糖尿病小鼠喂食泛酸或用B.vulgatus定殖等手段验证了这种复杂的肠道-肝脏-大脑相互作用影响小鼠糖偏好的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型糖偏好形成的内在调控机制——肠道脂肪酸受体通过调节肠道关键菌群B.vulgatus的丰度及其代谢产物泛酸,进而诱导体内激素分泌以维持糖摄食行为平衡。同时,该研究为糖尿病预防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提出进一步开发FFAR4组织特异性激动剂或靶向调节B.vulgatus可能是预防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902-8
《中国科学报》 (2025-01-2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