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赵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1 8:12:20
首批“985工程”高校负责人:高校三大现实问题及其解决
 
在中央提出建立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10周年之际,10月13日,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8在杭州召开。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的负责人就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中所肩负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形成的共识是,在现今的条件下,有必要像美国的常青藤联盟那样,以研究型大学群的方式把9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发挥引领性作用。
 
现状:
 
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研讨会上,校长们普遍强调的现实问题在于3个方面。
 
第一是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大学在体制上需要进行创新,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鼓励创新研究的氛围和机制,培植良好的学术氛围,宽容失败;同时遵循学术发展内在规律,形成“各得其所”的评价机制。
 
以“985工程”十年建设经验和“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布局为例,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和协调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关系,进一步理顺“211工程”建设宏观管理体制,加大学校自主统筹的力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则表示,从理论上讲,大学的管理体制与制度是大学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前中国的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是在国家全面管理制度和国外大学管理体制相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应该承认的是,适合中国大学发展的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还正在完善当中。
 
近年来,各大学在管理体制上所做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大学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在改革过程中不适当地引入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企业管理、市场机制的一些做法应该引起重视。王树国认为,大学管理的缺位、越位是一个老问题,也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现在学术界和大学出现了许多问题,可能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关,应该深刻反思激励的利与弊。
 
王树国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要做好3个界面的设计。一是大学管理系统与政府宏观管理系统的界面,二是大学管理系统与社会监督保证系统的界面,三是大学内部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界面。只有设计体系信息畅通、交际友好,大学才能形成完善的、具有独立意义、适合于大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制度。
 
第二是师资问题。顾秉林认为,建设一流大学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一流的师资。他希望大学发展能有更为宽松的氛围,大学的学者既要有“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也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切入点。因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支持。
 
第三是学校发展经费的问题。在办学经费上,张杰认为,目前不论是“985工程”经费、“211工程”经费,还是国家的纵向科研经费等,在管理和投入上,都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张杰建议,应改革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增加科研经费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985工程”三期建设中,应加大对人才高地建设的支持,并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建设目标和考核指标。
 
发展: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明
 
在中国的大学发展过程中,王树国表示,诸多社会问题让人不得不深刻地反思:产生这些问题的责任并非完全在学校,但大学在大学精神塑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学在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方面还远远没有起到大学应该起到的作用。中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许多模式化的思维定势是重要原因。对此,王树国认为,打破思维定势,是塑造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之必由之路。共享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享有尊严的批判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则从中西方大学本科教育的比较入手,指出中国的高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对明显的矛盾:大学在招生时希望以人为本、按大类培养、学生具有选择专业的自由,而学生参与就业必须有专业。西方大学的本科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专业教育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师资也有相应的配备。但是,中国的大学在师资上则缺乏相应的配备。而且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不支付专业培训成本,这使得高校还承担着职业教育的职能,造成学生选择专业的期望、教师专业结构与国家的需求不一致,这就存在谁适应谁、谁养活谁的问题。
 
杨卫提出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试验办法,即该校今年9月采取大类招生,一横多纵的人才培养路线,在一二年级成立求是学院,分成3个学院进行管理。形成授课老师、驻院导师、学长师生共融的体系,以及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整合培养的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一流大学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引领作用。对此他提出,第一,大学应该为建设公正的社会而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大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而是需要在整个教育中注重人格养成、公民意识教育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第二,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理性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批判者。大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要找到一种真正的方法,突破“管制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学习,并能学会对自己负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认为,国际一流大学也有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要以学科水平而非学科种类齐全衡量学科建设;要把基础学科看作根本,通过解决前沿问题与挑战来保持学科发展活力;要以交叉和融合促进新的学科增长点;以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学科发展。
 
期待:
 
以“群”的方式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对于今后的发展,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赶超世界一流,光靠每个学校孤立地竞争、奋斗是很难实现的,成立大学联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大趋势。在国际上,大学之间的合作有多种成功的、可借鉴的模式值得中国学习。
 
陈骏说,20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竞争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但这种竞争必须是有序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高校之间既要有竞争,更要有合作。
 
因此,陈骏建议,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大学要形成一个较为密切的合作形式,学校之间建立起数字化快速通道,创建校长与校级领导远程战略研讨会议室;加强9所学校优秀教授、优秀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服务渠道等。
 
对此,张杰表示,目前由于高层次人才的资源稀缺性、国内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高层次人才的非正常流动,同时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起高校间人才有序竞争和流动的机制,加强研究型大学间的沟通和自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交互机制,规范高层次人才的有序流动,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健康成长。
 
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也表示,校际之间要通过跨领域协作解决共同的难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已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与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认知和技术支撑,同时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这些问题必须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共同解决。他建议,校际间的合作要以研究型大学群的方式共同发挥引领性作用。
 
《科学时报》 (2008-10-21 B3综合,原题《建世界一流高校要资源互享共同成长》)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