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什么?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活动,是对自然未知的探索。而科学精神就是在人类科学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的结晶,概括地说科学精神包括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精神;倡导独立思考,不畏权威的精神;赞扬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甘愿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远离功利的精神等。而这些宝贵的精神正是支撑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并最终取得原始创造性发现的强大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以实用知识和技术成果为甚。比如,由国民经济重大项目带动的重大技术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所带动的高新科技专利成果等。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这些年来我国科学原创不仅远远滞后技术发明与知识应用,同大国形象极不相称,而且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未见有明显缩小。日前有学者指出,我国基础科研领域无论是在科研经费还是科研人力资源上,都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科研软环境建设方面,诸如科研文化和科研管理体制以及科研评价体系方面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存在大量不尊重科学精神的现象。这些都严重阻碍我国原创科学的发展。
不仅如此,就原始创新而言,比起改革开放初期也落后了许多。日前《南方周末》就有报道说,在世界现有的3000余门独创学科中,由中国人创立的只有30门左右。然而它们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立的。在那个被人们称赞为“科学的春天”,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旷古以来从未有过的科学高潮,那真是一个中国科学的黄金时段,是一个为科学而科学的时代。那时的科学行为很单纯,只受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欲望的支使,而丝毫不为物质名利所诱惑,很少人申请所谓的科研项目和基金,没有人怨言科研条件多么差劲,没有科研评价和奖金,没有人为职称考评发表所谓的论文而煞费苦心,也没有人成天把诺贝尔奖挂在嘴边,有的只是坚定的科学信念和顽强的科学精神以及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科学行动。那时候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们崇敬的是陈景润和蒋筑英。那真是一个科学精神昌明繁盛的时期,只可惜它延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毫无疑问,支撑这批学人献身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正是科学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精神的真谛是什么?套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中文版中“译者的话”说就是:“科学精神是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最起码的要求;科学精神是一种严格缜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要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科学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要对自己和别人所作的研究无一例外地进行苛刻的审查,不承认任何万古不变的教条;科学精神是一种革命的勇气,随时准备否定那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断言并接受那些好像是离经叛道的观点……”
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引述爱因斯坦的观点,把研究人员分为三类:一类像运动员一样把科学当成是表现自己的技艺;一类是把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最后一种人才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的贡献极大。显然,这最后一种人才是高擎科学精神、始终把科学原创当成是人生最大乐趣的科学家。
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科学原创境界绝非易事,在漫长而又艰辛甚至充满风险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忍受失败所带来的痛苦也是一门必修课。也因此,开耳文才谆谆告诫年轻的科学家说:“我坚持奋战55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字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字就是失败。”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都有一种反思与回归的倾向,有一批科学家们在内心深处呼唤科学精神。人们在追思已往的西南联大,在追忆已经逝去的老一代科学家的风范与人格。与此同时,科研管理层也受到强有力的震撼。于是先后有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不断修订完善的《科技进步法》,不断在科研文化建设和科研管理制度上,向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和尊重科学精神靠拢。这一可喜的变化虽然仅仅开了个头,但只要坚持按科学研究的规律办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家的独创精神,就一定能确保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持久稳步发展。
唯有科学精神的旗帜不倒,唯有做真正献身科学的人,才可能最终抵达科学原创的彼岸。
(作者为深圳高级中学副研究馆员)
《科学时报》 (2008-10-24 A4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