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上海交大生命学院召开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动员会。学院院长邓子新院士在讲话中,就如何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和学院教师分享了他多年的心得。邓院士认为,学校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生命学院应趁势而上,积极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无论把这个活动纳入全国的大框架,还是小到一个研究组,一个办公室,都是一个及时、适时、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工作。他结合国内外形势,以国人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和汶川大地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大及小,向大家阐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实验室文化建设谈了四点成功经验:
第一、实验室一定要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文化。实验室首先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执著追求的精神, 尤其是创新的激情。其次,实验室的文化应是一种互动交往的团队文化,师生之间好的一些方面能够相互影响,从实验室整体来说,大家来自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每个人在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灵感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个人都可以并应该学习别人某一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成就自己。
第二、培养人才重在过程。实验室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发文章,更应培养学生会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能把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归纳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科学层面生动的故事情节。学生自己要学会使自己所做的工作具备系统性、严谨性,学会设计足够的对照实验,进行严密的分析,能够一环扣一环,最后就像写章回小说一样能够组织出环环紧扣的科学“情节”,也就是所谓的论文。
第三、做科研不能做追星族,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科研不能盲目地追风、赶时髦,不能做追星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科研工作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有板有眼的、扎扎实实的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努力做出好东西;不要把目光仅仅盯住所发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对科研的评价,学术界是“有眼睛的”,只要做出好的东西就会被认可,科学家看重但不会机械地去比较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
第四、实验室科研文化的真谛是创新。邓院士以自己实验室“DNA硫修饰的发现”和“井冈霉素”连续两年的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例,说明实验室科研文化的真谛就是创新。他说,科学就是一座爬不到顶的山,它没有顶峰。科研人员就要在各个不同环节里睁大眼睛去找还没有研究到位的东西,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不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在讲话的最后,邓院士回顾自己20多年的科研历程,深有体会地说,“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自己的脑袋,不能总是被一些社会导向影响,按照科学规律,潜心把工作作深、做透、做系统、做扎实,力求做出学科上真正有影响,有突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