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读博的王金桂总是自称自己是个很活跃的人,与记者的交谈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时时爽朗的笑声,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一位作风严谨的理科博士。
然而,就是这位坦言大学四年没怎么好好读书的博士生,却取得了让人仰视的成绩:在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他榜上有名;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他又以作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和空心球的制备方法”夺得一等奖。
曾为活动忙
2000年,王金桂以高考化学满分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录取。生性开朗的他在进入大学后没多久,便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职务”:宿舍楼层长。
“那时我们的宿舍是在校外,因为事务比较多,每一层必须找一个‘负责人’”,对于大学阶段的第一份工作,王金桂的感觉是比较“正统”,“主要就是检查卫生、写写通讯、送送信什么的”。
由于王金桂所在的宿舍楼刚刚建成,他也就顺理成章地主持开办了他所在宿舍楼的第一期“文化长廊”展报活动。“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入住的,所以我找了一些学生会的同学,宣传了些学生规则之类的内容,现在想想其实也挺简单的。”
虽然现在想起来很简单,但对当时的他却是个十足的难事,“那时刚上大一,对活动的流程、内容几乎都不懂,就只能求助于其他同学,那段的课余时间全在这上面,甚至要晚上加班做展板,的确累得要命”。
2004年,已经开始读研的王金桂,负责组织了自己的第二次活动:“校长杯”篮球赛。对于这项比“文化长廊”规模要大得多的校级篮球赛,他觉得从中收获了不少。
“篮球这项活动本身就比较‘暴力’,加上主要负责组织人员只有两位,每个人承担的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从经费,到基本的筹备工作,再到裁判学生的组织,甚至包括天气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其他意外,这些都需要王金桂一一考虑周全,然而刚开始时的他,却甚至连有几个学院参加都不太清楚。
“没办法,只能自己留心记,努力学。”王金桂回忆说,大概有十几天的时间,他几乎天天都在外面跑。而最终,篮球赛不但顺利结束了,他还忙里偷闲地组织了一次“篮球宝贝”活动。
除此之外,王金桂还参加了学校、学生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其实参加一些活动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能让自己学一些东西,长一些见识吧。”他说。
从助手到师兄
回想起大学四年,王金桂给自己的评价就是“荒废”过去了。“当时觉得大学期间更应该多接触社会,反倒没有把成绩看得很重。”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他的轨迹。
读大三的时候,王金桂选了一门叫做“生物矿化”的课程作为自己的选修课,而此时,教授这门课程的陈铁红教授所在的实验室此时正好缺少一位助手,陈教授看中了活泼聪明的王金桂,“当时也并不知道实验室什么样,也正好想见识一下”。本着这种想法,王金桂走进了陈铁红的实验室。
实验室的平和氛围让王金桂觉得很舒服,“感觉和这里的人很亲,觉得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似的”。这里的科研气息也让平时一贯活跃的他,第一次萌生了考研的冲动。
“尽管那时的我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陈老师还是鼓励我考他的研究生,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把大学几年里没有好好攻读的课程从头补习一下,于是,我索性选了两个最难的方向来考,最终,我成功了。”王金桂说。
回想起那段时间,王金桂很感谢导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给他的帮助,“那时我经常和导师在一起交流一些东西,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给我了很多帮助,尽管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初步的知识,但却为我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从2002年下半年,以助手的身份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到今天,王金桂已经在陈铁红的实验室里呆了接近6年的时间。如今,他已经是实验室中资格很老的师兄之一了。去年,王金桂硕士毕业,他原本打算换一个环境,甚至直接去工作,但经过和导师的一番长谈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自己的科研。
“我原本预料到他会留我,但我没想到他会那么希望我留下。另外,我也感觉老师的很多东西我还没有学到,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所以尽管想出去看看,但最终我还是决定留下来。”王金桂说。
一次“意外”的冠军
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公布,王金桂的参赛项目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和空心球的制备方法”夺得了一等奖,然而谈到这一荣誉,他却坦言“很意外”。
“研究生阶段,我几乎都在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三年下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学校团委的一位老师发现了我关于纳米球和空心球的制备方法的这项专利,便鼓励我参加一下当时正在举行的‘挑战杯’大赛。”
当时的王金桂对“挑战杯”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感觉如此重要的比赛,自己应该不会有什么好的名次。但最终他还是将自己的项目报了上去,没想到却拿到了冠军。
王金桂认为这次夺冠总有些“运气”的成分,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中间也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这个项目我从2005年开始做,但直到今年才正式发表出来,这中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作科研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想法(idea),也许项目本身的工作强度不是很大,但要在这中间总结、发现正确的方法和规律,那就很难了。”
就在取得“挑战杯”冠军的同一年,王金桂收获了自己的另一项荣誉:在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他成为了南开大学唯一一名入选的学生,这一奖项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100个名额。
“参加‘挑战杯’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成果可以参选,但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评选则完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评选活动,能够参评这一奖项,就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了。”
目前,王金桂已有两项发明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了国际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好评。
“其实这些只是对我以前成果的一些肯定和承认,我不看重那些荣誉,我只是喜欢竞赛性的过程。它们给了我很大动力,因为和优秀的人站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优秀,另外给别人铺路自己也会走得更远。”王金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