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 1:5:32
白冠长尾雉:我的家在哪里 张正旺教授专访

白冠长尾雉 

雉类,是不是就是那种像鸡的野生禽鸟?事实上没有几个非鸟类学专业的人能说得清中国有哪些特产雉类,哪些中国特产雉类处于濒危的状态。
 
那么又有几个人知道雉类与我们熟知的家鸡的关系呢?
 
自古以来,鸡就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的祖先学会驯养动物后,鸡就成为最早被人类驯化和利用的家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有了“鸡”字,在稍早于龙山文化的长江流域屈家岭遗址中,就发掘出仿照家鸡的陶鸡,艺术形象是生活的提炼,说明当时饲养家鸡已很普遍。
 
在动物分类学上,“鸡”是一群陆栖生活的鸟类的统称,它们在南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全世界鸡形目鸟类总共有7科285种,中国已记录到的就有2科63种,包括松鸡科8种、雉科55种。因此,我国是世界上野生鸡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国雉鸡类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位,接近世界总种数的1/4,其中不少种类还是闻名中外的珍贵特产。
 
白冠长尾雉就是我国特产鸟类的一种,它也是尾巴最长的鸡,其中央尾羽最长的近2米,不仅可以作为我国京剧演员的头部装饰,而且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尾羽最长的鸟类)。
 
现在,这些中国的特有雉类引起我们关注不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而是它们的分布区日益缩小和种群数量锐减的严峻事实。为拯救与保护雉类,我国鸟类学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带领的研究组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对白冠长尾雉等的空间利用与保护对策、婚配制度、遗传亲缘度及其扩散模式等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
 
白冠长尾雉种群与栖息地之危
 
白冠长尾雉,别名翟鸟、长尾野鸡。属于雉科长尾雉属,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尾羽常用做中国京剧武生的头冠,显得威风凛凛。
 
历史上白冠长尾雉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河北、甘肃、陕西及西南、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广域分布的地方性留鸟。“然而近年来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区已大为缩小,目前仅见于我国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以及贵州等地,且分布区多数呈破碎的岛屿状,种群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目前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张正旺介绍说。
 
作为鸡形目这一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中的一员,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白冠长尾雉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它们分布和数量的缩减,某些种类濒临灭绝。已有研究表明,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破坏与丧失、导致栖息地的片断化,这已是白冠长尾雉目前面临的最主要胁迫。因为,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
 
有资料显示,浙江省开化县的水坞山区白冠长尾雉栖息地面积就呈逐年下降趋势,1984年至1995年该地白冠长尾雉栖息地面积共减少了39.82%。过度捕猎曾经是导致我国鸡形目资源遭到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山区,猎捕珍稀雉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我国许多地区,一些农民为了保护庄稼,在山区小块耕地的周边布放毒饵造成雉类中毒死亡的现象也很普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张正旺说道。
 
现代科技助力鸟类栖息地研究
 
张正旺研究组目前主要致力于对白冠长尾雉的空间利用模式与栖息地选择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
 
张正旺说,中国是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该类群鸟类的保护不仅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加强对该类群鸟类的研究,不仅有益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养殖事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野生鸡类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当地森林类型、质量和保护状况的有效指标。因此加强我国野生鸡类资源的保护,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张正旺研究组所关注的栖息地在鸟类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开展鸟类栖息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与保护已被公认为物种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张正旺认为,研究白冠长尾雉在片段化生境中,尤其是在其现存栖息地中的栖息地选择行为具有重要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对白冠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并为白冠长尾雉的生境恢复和将来的再引入工作奠定基础。
 
张正旺课题组在野外工作中克服了雨雪等恶劣天气带来的麻烦。先是利用无线电遥测、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来了解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位点和活动规律,然后将活动区、活动路径等与地形图、植被图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叠加和分析。这样就可以确定白冠长尾雉的分布规律、不同生活史阶段对生境选择的偏好和迁移规律,依照研究结果还可以对白冠长尾雉的现有栖息地进行评估,对潜在分布地进行预测。
 
保护白冠长尾雉的三点建议
 
自从开展对白冠长尾雉的研究以来,张正旺课题组已经在白冠长尾雉不同季节的栖息地选择、活动区大小、种间关系和空间生态位、集群行为、繁殖习性、食性、系统分化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除了上述成果,目前他们还正在对白冠长尾雉的扩散行为、婚配制度等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虽然近年来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张正旺认为,对白冠长尾雉等濒危雉类的保护工作仍不容乐观。他指出,像白冠长尾雉等濒危雉类仍面临着种群数量下降甚至局部灭绝的危险。
 
张正旺认为,对于白冠长尾雉的保护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加强现有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改善不适栖息地,扩大现有保护区的面积,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适当的时候,可以在白冠长尾雉的原有分布区开展再引入工作,这样才有助于白冠长尾雉野生种群的维持和增长。
 
其次,要加大对非法偷猎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白冠长尾雉的驯养繁殖技术以减少对其野生资源的消耗。
 
最后,要继续开展白冠长尾雉的科学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其野外种群的栖息地偏好、习性等方面研究;另一方面,要开展白冠长尾雉野外种群保护遗传学的研究,通过对白冠长尾雉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测定遗传变异水平,估计种群水平上的近亲繁殖程度、有效种群大小,检测种群间杂交和基因渗透等情况,评估栖息地片断化对白冠长尾雉遗传结构的影响,以有利于白冠长尾雉保护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科学时报》 (2008-9-1 科学基金)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