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齐鲁音乐学院北京基地内,大一学生水啸旷课期间,被女班主任罗金玲用水泼洒。随即,二人在课堂发生争执,水啸拳打罗金玲后,遭到同学围殴。(《新京报》2008年4月7日)
如今,这类斯文扫地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在我们这样一个号称尊师重教、谦恭有序的国度里,高等学府里老师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事件数见不鲜,大学生们不尊重老师、不好好学习、沉湎于追逐时尚的报道更是不绝于缕。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不仅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也颇令人忧心忡忡。
笔者认为,无论是北师大教授骂人事件、政法大学的“杨帆门”事件,还是中山大学的博导虐待学生事件,折射的均是大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在这种不健康的人文环境下,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最终都是受害者;更为重要的是,以大学象牙塔为代表的文化精英聚集地人文环境的恶化将加剧社会道德风气日下的趋势。
大学的扩招、市场经济、商业化的巨大影响、工具理性的日益泛滥,使得本应纯洁的大学校园环境也变得商业气浓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只开实用性强的课程,而忽视人文教育;一些教师为了赚外快,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本职教学之外的领域;学生们为了毕业后的考虑,以获得学分为最高目标,把大部分精力用来学习外语等“技术”性的课程,对提高自身的道德、人文素质兴趣不高。如此种种,积累日久,大学校园里发生学生逃课、教师与学生扭打一团、师道尊严遗失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面对这些争议不断、影响恶劣的事件,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生共同提高各自的人文素养,重建、发扬大学人文精神。笔者所说的人文精神包括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原则、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敏锐的社会触觉和对一切不公正的事情的批判精神。
一方面,学校应当在课程安排、教育导向上适当增加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科目,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做高素质的人才。毕竟,人才人才,首先要做好“人”,才能利用拥有的“才”为社会造福。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象牙塔、人文精神最浓厚、领导进步社会风气的地方理应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应只局限于眼前的需要和利益,沉湎于工具理性,否则必将遭遇发展瓶颈。相反,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仅会为长远发展提供可能,也会让人更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敬畏生命、学会感恩,会让人在现在这个公认道德滑坡的时代坚守住应有的道德底线,使人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我们不可否认工具理性在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手段不等于目的,也替代不了目的,人的职业发展应当为人生的价值、目的、意义服务,而不是相反。
当然,高校只是一个小环境,小环境良好“生态”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依赖于大的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宽容。社会不应当总是以庸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标准来要求高校和大学生;否则,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高级技工,而不是适应社会长远发展、具备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一些看似无用的教育内容,社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宽容;否则,我们的文化只会剩下些枯燥的数学公式、数理模型,而不见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璀璨文化。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人与人之间可能只剩下赤裸裸的功利性关系,人与人之间将缺失必要的尊重和差异,我们的社会将是一幅怎样死气沉沉的景象!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社会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