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凌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6 9:44:19
选择字号:
王凌峰:对改革课题申请办法的建议

 
1943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接受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所作演讲中的一句话成为传世名言:“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The empires of the future are the empires of the mind.)”55年后,1998年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McKinsey在一份名为The War for Talent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未来20年公司对人才的争夺将日益激烈。
 
人才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从社会分工角度看,人才可以分为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从专业技术领域看,有理工农林医等学科人才之分。从工作性质看,有理论研究、应用开发、技能人才之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里拟就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谈一些个人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竞争、国家竞争的需要以及学术活动内在发展逻辑,使世界主要国家学术研究从少数人的业余爱好逐渐发展成一门人数众多的专门职业,政府对学术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政府对学术研究的投入有多种形式,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课题制度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课题申报是课题制度的入口环节。目前我国课题申报年头到年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以及各省、各市和高校内部立项等各类项目名目繁多,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课题申报基本不断线。
 
以某科学基金为例,2010年申请书数量多达11万份,国家投入经费近100亿元,动用数万名评审专家、花费半年时间评审申报材料,人力财力投入巨大。
 
正因如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课题申请办法,使优秀研究创意与申请者脱颖而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一、当前我国课题立项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其一,课题申请书结构不合理。目前各种课题申请书结构大同小异,一般包括: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意义和价值。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3.前期研究基础与相关工作。4.课题研究方案、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证、预期研究成果、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
 
最不合理之处有二:首先,要求申报者描述“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个研究有多大程度的创新,应该由评审专家、其他学术界同行以及实践效果来评价,而不是研究者本人。其次,研究是一个不确定的探索过程。一名研究者在对某一问题发生研究兴趣时,往往只有一个初步设想、大致的研究设计。
 
其二,过于注重申请人与课题成员资历。2005年7月4日国内著名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前技术副总裁刘建国在“博客中国”访谈节目中谈到,曾经申请“863”项目,评审第二轮被刷,原因之一是有评审专家认为刘只是副教授,申请“973”项目似乎不够格。
 
其三,重复申请不乏其人。近年来,我国纵向课题申请量快速增长。以某自然科学基金为例,2005年度申请量突破5万项,2007年突破7万项,2010年达到11万项。数量巨大的课题申请中存在不少重复申请项目。有的申请人上一年度没有申请到资助,第二年将申请材料略作修改甚至原封不动继续申请。不少项目依托单位抱着“广种薄收”的想法,对此类行为并未加以实质性控制。
 
对于我国课题申请中存在的种种弊端,20世纪微分几何大师、1984年沃尔夫奖得主陈省身曾坦言,我国相当一部分科研经费资助了一些善于填表的人。
 
二、对策建议
 
其一,建立先评课题申请材料、再评申请者资格的课题申请评审制度。现行的课题申请书既包含申请材料,又包含申请者代表作材料,难免出现干扰,比如申请材料本身水平较佳,但是申请者资历、学历、职务、工作单位知名度等欠佳,申请没有通过。反之亦然。
 
建议首先进行申请材料的评审。假设根据全部经费额度、资助强度、申报人数等参数,确定当年课题资助比例确定为20%——当然,需要分学科、分专业领域确定具体比例,如果一名申请者的申请材料进入前20%,在此基础上,再由专家评审其代表作(典型如不超过5篇的自选论文、课题结题报告等),判断其是否具备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
 
所有材料均隐去申请者姓名、年龄、职称与学位等信息,避免一些先入为主的误判。所有材料进行篇幅限制,迫使申请者突出实质性内容,有利于加快评审速度。实际上,2009年开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将28页申请篇幅压缩为12页。
 
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消除排资论辈现象,尽量突出课题申报材料、申报者学术水平在课题申请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二,建立优秀研究者直通车制度。对于已经被证明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比如最近三年国内外发表论文被他引情况,特别是国外权威期刊他引情况位于全国或者某省前列的专业人员、获得国内外代表性学术奖项的人员,给予其一笔经费和一定年限,允许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法进行自由探索,而无需进行项目申报。项目如果失败,则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不当使用经费者退返经费,并取消若干年课题申请资格。
 
直通车制度有利于抑制国内课题申报中相当程度上存在的人情关系、山头主义、小圈子利益交换等现象对课题立项与评审的干扰,有效抑制同行评审存在的知识产权纠纷、创意剽窃等不足,为非主流、非共识创新提供了宝贵机会。
 
其三,有条件地适当弱化研究队伍评审。有创意的研究设想往往由年轻人提出,但是年轻人普遍缺乏组织研究队伍的社会资本与人际关系网络。因此,过度强调研究队伍的组成,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新人非常不利,是造成课题资助中普遍存在马太效应、出现“科研包工头”现象的原因之一。
 
简言之,申请人是课题研究成败关键,对于经费在10万元以下的小型课题,过度关注研究队伍必要性不大,建议只评审申请人情况。
 
如此规定是否会影响课题研究质量?回答是否定的。课题质量的保证关键在于加强中期评估、结题评估。评估不合格者,明确3年不得申请课题,并要求退回已拨经费的80%部分。这两条规定足以迫使申请者自我评估能否胜任课题研究。
 
当然,为保证研究者精力不过度分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行1个人不得参与多出两个课题的超项限制仍然是必要的。
 
其四,四个取消。
 
取消“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改为“主要假设说明”。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假设与前提下进行的,假设是否成立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环节。此外,在研究结束之前提出的任何观点,都是有待研究证实或者证伪的假设,自然也不能事先就将其称为创新。因此,申请书应该突出课题主要假设及其研究策略的说明。
 
取消学术成果具体名称、具体进度计划要求,只填写成果类型与大致质量等级预期,比如专利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推广、论文应该有一定数量被引用次数或者发表期刊档次、具体产品达到什么样的性能指标等。
 
取消推荐者要求。根据笔者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情况,相当多课题推荐者项目都和我国现行的博士生考试报名材料要求的专家推荐一样,普遍是申请者自己写好推荐意见,推荐者签字而已,几乎都是走过场。此外,推荐者身份(比如某院士、某重量级领导等)可能对评审专家产生干扰。
 
取消重复申报。一名申报者如果连续2年申请不成功,中止其1年申请资格,迫使其提高申请书质量,也有利于管理机构有效甄选课题申请书,控制评审成本。
 
(作者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0-8-6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