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赫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彬
作为一位生物学家,约翰·赫恩(John Hearn)早在1981年就曾来中国开展对大熊猫的研究。此后,他一直没有间断对中国以及中国高校的访问。如今,已身为悉尼大学副校长、世界大学联盟首席执行官的他,自然对中国多了几分亲近。在近日举行的北京论坛上,约翰·赫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为联盟学生颁发“护照”
约翰·赫恩在悉尼大学主要从事国际事务方面的工作,他所负责的世界大学联盟也属于国际间组织。于是,高校间的国际交流自然成为他所关注的重点。据约翰·赫恩介绍,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世界大学联盟正在筹划为其下属的高校学生颁发“联盟护照”。
“科研学术交流是高校间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在国外半年或一年的学习、研究的经历。”约翰·赫恩说,而如果拥有了各个学校承认的“联盟护照”的作用,学生便可以此为依据,更加方便地到联盟下属的各大学学习,规范并简化其间的程序,并以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项目研究。
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开始实施,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和学术人员。但约翰·赫恩表示,如果进程比较顺利,他们也会将其推广到本科生范围。“这一概念目前还仅限于大学联盟的成员。”他说,其实对于很多大学而言,校际之间的互访学者已经有很多,但如何能让这种日趋常态化的互访更加规范,“联盟护照”的形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留学生要敢于“跳下水”
作为一所国际化水平很高的大学,约翰·赫恩所在的悉尼大学拥有1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自然不乏中国学生的身影。但他发现,悉尼大学校园中的中国学生常常沉浸在本国学生的小圈子里,不愿意主动融入当地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对此,约翰·赫恩表示,这种局面必须要打破。
“异地留学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外,对当地文化、思想的接纳与吸收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留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他说,这其中当然有学校引导不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留学生“不够勇敢”。
约翰·赫恩表示,与欧美学生相比,亚太学生在语言沟通、文化传统方面的确具有一定的劣势,这也是他们常常禁锢在本国环境中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仅就悉尼大学而言,已经为阻止这种现象的产生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在学生尚未入学之前,就在入学须知中作专门提醒;在入学培训中,学校也会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学生接触其他国家的同学;另外,学校还有200多个不同的俱乐部,学生可以在俱乐部中更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但他强调,学校的这些努力仅都属于外部因素,学生自身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如果想在留学期间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心理上勇敢一点儿,要真的敢于‘跳下水’,而不是仅仅在岸边看着。我当然知道这很难,但他们必须这样做。”
中国大学不应没有自信
在不久前上海举行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几位国内大学校长关于高等教育的发言给了约翰·赫恩很多启示。在采访中他坦言,中国大学对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与创新都作出了诸多贡献。而且,其对不同教育方式的理解也使国际高等教育理念变得更加全面。但他发现,在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中,很多中国的大学似乎在一味地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
“在我看来,中国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做得最好的,而中国的前几所顶尖大学在国际上也处于前列,这些大学的校长和其他国外教育专家一样,具备了相当的全球视野,这些都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约翰·赫恩说。
他同时表示,只要看一下中国政府制定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就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其实面临很多的挑战。诸如怎样培养顶尖人才,怎样将国外优秀的师资力量引入中国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英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其实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只是各个国家面对的问题不一样而已。
“在很多问题上,其实中国政府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他们也在尽其所能做到最好。比如对课程设置的改进、对教育质量的强调或者千方百计吸引顶尖科研人员来到中国等,然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 约翰·赫恩说,至少在未来十年内,这些问题还都将是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所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无疑,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政府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中国的大学却不应该因此便觉得没有自信。”约翰·赫恩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便是:国外专家来到北京大学,已经可以得到非常优越的教学科研设备和研究环境。“当然,我知道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可以与北大相提并论,但这至少是一面旗帜,说明中国的大学是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在这方面,中国人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科学时报》 (2011-11-10 B2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