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大试行“入学考核”选拔博士生 |
无须统考;院士等七类博导可“拍板”;多元化挑战“一刀切” |
陶小莫绘
今年起,武汉大学符合条件的博士生导师可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从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中选拔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无须经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这是该校为创新博士生招生模式、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采取的改革措施,对于武大来说该举措具有“开拓性意义”。
“入学考核”无须统考
【考生要经过包括报考导师在内的不少于5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的严格筛选和考核。未通过的考生,仍能参加学校的博士生入学考试。】
3天之后,武大研招网上很快公布了《
武汉大学2011年通过“入学考核”方式选拔博士生的实施细则》,对“入学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入学考核分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部分进行(分别占30%和70%,考核小组也可自行确定所占比例)。其中,基础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及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据该校研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以入学考核方式报考的考生首先要向符合条件的导师提出个人申请,提交相关证书、科研成果与科研计划等材料,然后履行正常的报名手续。
该负责人强调,虽说不必经过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但考生参加入学考核并不轻松。导师要对考生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参加考核及录取考生的名单和申请材料都要以适当形式公示,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考生要经过包括报考导师在内的不少于5名本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的严格筛选和考核,但考生报考的导师不得担任组长。
记者在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上看到,招生导师须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在正式考核前以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公告3天,包括考生姓名、报考导师和考核时间及地点等,并确定初录名单。审定后的初录名单和考生申请材料应以适当方式公示7天,确定初录人选。公示结束后,将考生所有材料及汇总表上交该校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工作处备查。
据了解,为了保证质量,该校对导师的招生人数进行了限定,符合条件的博士生导师,每年以入学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原则上为1名,并列入所在培养单位年度招生总指标。通过考核的考生,填写网报信息时考试方式栏目中选择“入学考核”;未通过考核的考生,仍有资格参加学校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相当于考生多了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研招办负责人说。
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博导刘耀林告诉记者,在国外,导师自主选择自己的博士生是“国际通行惯例”,武大实行符合条件的博士生导师可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选拔博士考生中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武大来说具有“开拓性意义”。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说:“对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式进行改革是必然趋势。近年来,武大一直在积极探索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的新机制,推出了‘1+4’硕博连读制度、优秀人才单独选拔制度等。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最终要构建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着眼优才、多元录取’的招生录取模式。”
院士等7类博导可“拍板”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弊端集中体现在:重外语、轻专业;重笔试、轻面试;高校和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严重不足。】
据了解,武汉大学符合条件的七类博士生导师可以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从考生中选拔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符合该条件的博士生导师近百人,约占在岗博士生导师的9%。
记者从该校招生专业目录中看到,2011年共有60名符合条件的导师可以通过“入学考核”招收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武汉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法学大家马克昌,国家级教学名师郭齐勇,长江学者刘耀林等都在其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专家茆智认为,导师最看重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对本学科有兴趣,是否具备科学敏锐性、敏感性和发展潜力,这是“对学生和学术负责”,并表示自己目前已经“相中”一位很不错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很强”。
有考生在武大研招网的留言板中提问,这种招生方式会不会让外校的报考考生“吃亏”?研招办负责人回答“在出台政策前,我们对此也有顾虑。为此,学校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在程序上进行了科学设计。导师与博士生之间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科研合作关系。我们相信,导师会珍惜招生自主权,招收具有拔尖创新能力及突出培养潜质的考生。”郭齐勇说,导师要认真对待外校专家的推荐意见,考核考生要提交的其他各类材料,还需综合考核组专家意见,而且也不担任考核组组长,可避免“一言堂”。根据记者了解,该校2011年有100多人报名参加“入学考核”,实际录取29人,淘汰率在80%左右。30多名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导师,因为报考的考生不够理想,放弃了以入学考核方式招生。
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弊端集中体现在:重外语、轻专业;重笔试、轻面试;高校和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严重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刘纲纪说,曾经有一名学生想报考他的博士生,那位学生专业能力很强,但是由于英语分数差了一点,最终没能录取,“这是第一次把决定权交给我们。”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斯辉认为,应该依据科学与竞争原则对研究生招生进行彻底改革:取消外语一票否决权的地位;以科学的面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扩大高校和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完善博士生招生制度。
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说,今年他也有1个名额,他目前已经“相中”了一个学生,是本院培养的一名硕士。但是他认为选择“入学考核”的方式并不是否认普通招考的方式,因为普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也很公平,二者相辅相成更好。
多元化挑战“一刀切”
【进一步扩大博士生导师招生自主权旨在改革传统考核方式,让导师全方位考察所招收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
周叶中介绍,我国现有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主要为学校统一组织博士生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科特点等因素划定分数线,组织上线考生参加复试。这一招生模式在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考生发挥失常、以分取人的问题,有学术专长的优秀人才痛失继续深造的机会,博士生导师也有招不到理想学生的苦衷。进一步扩大博士生导师招生自主权旨在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力图破解“一刀切”和“一考定终身”模式所带来的弊端,给导师全方位考察所招收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广阔平台,充分尊重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意见,为学有专长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
专家认为,在招生过程中,博导决定权较大是正常的,因为博士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但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门槛和开后门等现象,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对此,刘耀林教授认为,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入学考核”的选拔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让“伯乐”真正地相中“好千里马”。
程斯辉说,当前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不高,客观地说,关键在于当下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不合理。博士生的培养是研究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要把博士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完美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与博士生教育进行“一体化”整合,也就是博士生必须在研究中去学习、去培养。而我们现在的博士生教育恰恰缺乏这一点。
去年4月8日,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曾在首届全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扩大会议上指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入口”、“过程”、“出口”三个方面。实行“自主考核”,是对博士生招生模式的创新,是对生源质量的保证,把好了“入口”关。而如何才能重视培养过程,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既为学术作出贡献,又为社会创造财富,提高社会生产力呢?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曾撰文指出,我国博士研究生,至少是理工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训练普遍不足,指导博士生的师资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校科研经费的增长与博士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不同步。他认为,应该依据博士生教育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客观规律,更新理念,调整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在师资、经费等几个关键环节加大力度,调整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让博士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挂钩,使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