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到1948年底,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有3600多位老校友在清华学习过。这是清华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相近的精神素质,有着亲密的革命友谊,我们自称为“解放战争时期清华老校友”。
贡献青春 初露峥嵘
我们这些人大多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度过了一个充满忧患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深感国家分裂之痛,国家贫弱之苦。
1946年大家来到清华,美丽的校园,雄伟的校舍,知名的教授,吸引许多人做着毕业后出国留学,将来当专家、教授、科学家的美梦。但是,内战越来越激烈,国家面临着两种命运的决战,个人也面临着人生道路的抉择。
继承着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的革命传统,从抗暴运动开始,一浪接着一浪的学生运动,加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唤醒了越来越多的同学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伟大的反蒋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到清华解放时,参加过地下党的同学有428人,参加过地下党外围秘密组织的同学约有700多人 (见《党的旗帜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基层组织的奋斗历程》)。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同学拥护学生运动,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到处需要干部,需要知识分子。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小丫头成了“宝贝”,在各种岗位上初露峥嵘。
有些同学,母校没解放就去了华北解放区,接着参加平津各大城市的解放和接管;有的还被派到南方,加强那些地方的地下党工作,配合解放。如尚嘉齐、尹宏、马履康、吕乃强、杨坤泉、张昕若、朱本仁等去武汉,姚国安、梁燕、萧菊人、戴宜生、张泽石等去贵州、四川。文法学院同学,北平一解放就有250多人参加了南下工作团(当时的政策,学理工的大部分留校继续学习),投入了南方各地的解放和接管。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小姑娘,深切感受到党和祖国对自己的期望,满怀热忱地活跃在各条战线上。
老骥伏枥 再创辉煌
“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已是50岁左右的人了。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解开了我们身上的枷锁,焕发了我们的青春。我们要找回失去的年华,实现为祖国献身的夙愿,大家在各条战线上又大干起来了。
由于“文革”造成的“人才断档”、“干部断档”,许多同学都超期服役。
我们这一批同学又成了党和国家的“宝贝”,在各条战线上奋斗着。大部分同学在基层第一线默默奉献,甚至带着“文革”造成的生理上、心理上和家庭的伤痛,奋力为改革开放助一把力。
据校友总会钱锡康同志的调研,有5位同学担任过国家领导人职务,有51位同学当选两院院士,有4位同学成为将军,有40位左右同学担任过省部级领导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基层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就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了。
进入21世纪,我们都成了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我们由“一线”退到“二线”,由“二线”退到“三线”,现在由“三线”退到“消闲”。
虽然我们身体日衰,疾病日增,但我们的精神没有退,大家还是那样关心国家大事,不但看报、看电视,有的还要上网,有的回顾一生,写回忆文章。校友的情谊越来越浓,每年都要大聚会,平常总要以各种由头,如外地来校友啦,某校友做寿啦,来个小聚会。大家在一起,叫着上学时的外号,天南海北聊个没完,因为有共同语言,真是革命友谊常青。
人生感言
回顾我们这一批清华人的经历,我冒昧地说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理想信念,矢志不移。有些人认为我们是“盲从的一代”、“驯服工具的一代”,其实不对。我们对祖国的爱,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经过一生经历、对比,经过反复学习、反复思考才树立起来的。我们能在坎坷的甚至悲惨的处境中坚持我们的信念,还有信心面对人生,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鞠躬尽瘁,任劳任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严格、严谨是清华的学风。我们在实验室和绘图板上就学会了一丝不苟,每个数据、每条线都要对人民负责。做大事、做小事都要认认真真,力求完美。还不能患得患失,要耐得批评和冤屈,不会丧气;也要耐得荣誉和权位,不被冲昏头脑。
第三,热爱学习,与时俱进。清华培养了我们学习的好习惯和好方法。
解放后,许多同学干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学的专业,而且许多同学没学完专业就参加工作了。但是,大家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总能在岗位上干出些名堂来。大家从书本、资料中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向群众和行家里手学。
第四,母校情怀,校友情怀。大家离开母校60多年,但忘不了在母校那几年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因为那时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是一生的关键时刻。
大家也忘不了在那个火热年代结成的友谊,那时系级的界限很小,学生又少,在各种活动中互相认识、互相交流的机会很多。
解放后,忙于工作,又有阶级斗争因素的障碍,互相很少来往。“文革”以后,尤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这种友谊越来越浓。
京津冀三地校友每年聚会,人数由几十人逐步增加到200多人,有些校友坐着轮椅也要来参加。我们和校友总会联合举办了“清华复员六十周年”和“清华解放六十周年”两次大型纪念活动,还编写了《峥嵘岁月》回忆录、制作了各种光盘。许多校友曾参加“北京市老同学合唱团”,用革命的歌声教育下一代。
各个时代的清华人都在为母校谱写历史,我们解放战争时期老校友为母校添了光彩,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
希望今后的清华人,一代更比一代强,让清华在祖国、在世界更加光彩。
(作者系清华大学航空系1951届学生)
《科学时报》 (2011-04-2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