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的高科技创业者为手握大量风险投资却拿不出相应产品而尴尬的时候,中国的科技精英们却还在为成果转化资金缺乏而苦恼。为了反映我国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方面所遇到的资金难题,7月7日,本报《技术·经济》版刊登了《科研人员谈成果转化窘境:“没有馒头就卖不出面粉”》一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翔实的解读。
无独有偶,当天,科技部网站上就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宣布财政部、科技部决定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按照引导性、间接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原则,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和绩效奖励等支持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创新支持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解决成果转化资金难题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不过,在笔者看来,目前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成功率不高,除了资金问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在意识上存在较大差距。
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科研人员以科研为主导,其目标是力争领域前沿,追求技术领先;企业家则以成本和利润为衡量标准,同时也受着市场规律的制约。
此外,科学家感兴趣的是某个领域突破性的进展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其目标在于长远的发展和对未来的深远影响;企业家重视的则是当下的赢利,因而往往对“短、平、快”项目更感兴趣。
这一意识上的差距导致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沟通比较困难,也很难形成默契的互相信任的关系。
其实,如果双方都能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尽量理解对方的顾虑与需求,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首先,应该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商谈双方合作事宜。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企业,都要拿出诚意,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单方面的得失。
其次,尽量考虑对方的需求。科研人员可以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完善自己的成果,使之缩小与实际应用间的距离;企业则尽量尊重科研人员的成果与劳动,不随意更改设计。企业考虑到新产品或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可能会放弃一些提升产品质量或技术水平的机会,这时科研单位如能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担部分风险,比如以技术入股而不是单纯卖出专利,也能促成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
第三,互相取长补短。科研人员的长处在于技术攻关,因此在合作中,科研人员集中力量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企业的长处在于组织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因此,保障流通环节顺畅、获得市场占有率则由企业来考虑。双方各取其长,互补其短,合作才能顺利开展。 作为投资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企业要充分理解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的重大意义,尝试从长远的眼光和社会整体效益出发考虑问题。
国家纳米中心科技处处长刘前告诉笔者,在国外,高科技公司、大企业可以留出高达17%~18%的利润用于技术开发和创新。按照企业规模和利润总额来衡量,国内目前很少有企业能够在科研上花费如此重金。
当然,这也与国家的税收政策等方面有关。但如果企业能够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对科研人员和科学研究多一份理解,就不会只关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也不会仅仅从企业风险的角度考虑问题,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就会更加顺利。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只有目光长远、能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的企业,才能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科学时报》 (2011-07-12 A3 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