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田
近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冷一热两种特别突出的现象:冷的是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大闹民工荒,甚至严重到无工可用、生产线不得不停摆的程度;热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了“毕剩客”(毕业即失业的应届毕业生)。
两相比较,很多农民工的工资甚至高于大学毕业生。比如,网上曾热议过一个勤奋的快递员月收入可高达万余元,而一个寒窗16载的大学毕业生,起薪甚至不到2000元/月。有人认为,新“脑体倒挂”时代到来了。
改革开放之初也曾出现过“脑体倒挂”。当时,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匮乏,导致“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做导弹的不如做茶叶蛋的”,这是体制扭曲带来的不正常结果。30余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口红利减少,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的系列固农惠农政策起效,以及农民工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数量增多,农民工群体不断减少。相反,普通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社会企业中高端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冷热反映供需变化。在我国经济体系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所谓新“脑体倒挂”是就业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面对企业生产自动化的高度普及,农民工从事的多是机器之手无法覆盖的角落,工作的技术含量虽然不高,却能为企业真正解决问题,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思想不成熟、动手能力差,或是有理论无实践、有知识无技能,有文凭之名却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实际价值,在此情况下就业市场上买方的反应实在情理之中。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农民工的工资太高或者农民工成了香饽饽,而在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活用所学,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
而这又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这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正如众所周知的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样,教育与经济是否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作为高等学校的产品,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能否符合社会、产业的需要并经得住就业市场的检验?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支撑,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果教育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就是空中楼阁;反之,如果产业长期在低端徘徊而未能提升,创造大量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也无异于空谈。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当前唯上、封闭、行政化的教育体系是否也该相应转型,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以更宽广的胸怀支持教改理想实践者的行动呢?
《科学时报》 (2011-07-2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