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11月7日晚间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是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治理方法不同于世界另两大喀斯特地貌连片的欧洲和北美。
刘丛强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刘丛强主持了中国第一个针对石漠化治理的“973科技项目”,该项目及其之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中国石漠化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因人类的陡坡开荒等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致使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这一名词最早由中科院和贵州学者联合提出,中国媒体称“石漠化”为“土地癌症”。中国“石漠化”地区分布于贵州、重庆、云南、两广等省域,以贵州为中心。
刘丛强7日晚间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石漠化”发生于喀斯特地貌。全球“石漠化”面积最大的3个区域分别位于中国西南(以贵州为中心)、欧洲、北美。欧洲、北美对“石漠化”的研究、治理起止于纯科学角度。中国对“石漠化”的研究、治理则包含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内容,直接关系到民生。
“中国‘石漠化’地区也是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刘丛强说,“以贵州为例,我们在基础研究之后的应用研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植被覆盖方式。例如考虑到贫困农民的收入来源,选择过花椒树等经济作物来恢复植被,而不是单一的人工造林。”
贵州石漠化治理现在采用了种草养畜、经济作物植被覆盖、移民搬迁等多种方式,刘丛强称之为“综合治理”。他认为,中国石漠化治理是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